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问出身 名臣周渭(2 / 2)
薛居正的担忧,在赵德秀看来,并不算大事。
「孤会向陛下建言,求请他开恩,允许在京的学子,无解状亦可参与今年的省试。」
赵德秀说的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恩科制度。
恩科,顾名思义为施恩取士。
通常表现为,皇帝借着庆祝国家重大事务,在常科外增设录取名额,或放宽录取标准,或放宽应试标准。
恩科制度的确定在北宋,但在唐朝时就有出现。
及至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帝王更对科举制度有着一定的变通。
例如后唐时,有几年甚至直接让中央官员,主持地方的解试。
至于今朝开设恩科的名义,赵德秀亦早就想好——庆贺王师平定湖湘。
有解状的学子可能不多,但开封城内怀才不遇的学子,那数量是定然不少的。
许多无法正常参与省试的学子,都会齐聚在开封城,通过成为达官贵人的门客,以求得到举荐的机会。
当赵德秀甩出恩科的名义后,薛居正就明智的闭上了嘴。
身为礼部主官的薛居正都无异议,其他谏议大夫自然不会有。
见无人有异议后,赵德秀对薛居正说道:
「将方才所议内容,写好一道奏本,孤会让人交给赵相公。」
政事堂是朝廷中枢的决策机构,任何政策都需要先经过赵普的手,再呈报给赵匡胤决断。
得到指令后,薛居正起身拜道:
「诺。」
在赵普的有意通融下,政事堂的反应很快。
数日后由赵匡胤御笔朱批的一封,阐述科举新政的诏令,就张贴在了开封城内的大街小巷中。
由于年初以来,朝廷上下正风风火火的开展新政,开封城内的布告栏下,时常聚集着一些学子。
这一部分学子多以寒门为主。
家中无权无势的他们,唯有紧跟朝廷时事,才能有机会抒发己见,以求在开封城中得到权贵的赏识。
尽管这机会相当渺茫,却总比什麽都不做要好。
在朱雀大街的一处布告栏下,一名名为周渭的学子,正专心致志的看着布告栏中的诏令。
周渭是岭南人士。
周渭少孤,家境贫寒,为族中父辈交替助力养大。
周渭小时候就相当好学,得县中儒士启蒙,得以学习诗书。
在周渭长大后,南汉刘鋹荒淫无道,税赋繁重,致使周氏一族成为流民。
周渭带领乡族人士六百馀人翻山越岭,前往湖湘一地避难。
还未到达湖湘,周氏一族接连遇上盗贼,不仅粮食断绝,周氏族人还死伤惨重。
最后周渭与幸存的少量族人,仓皇逃亡中原。
可以说周渭的前半生,足以大致代表当世百姓与寒门学子的悲惨境遇。
到达中原后,周渭一开始是中原数十万流民中的一员。
去年年末那场雪灾,几乎让食不果腹的周渭丧命。
好在天子与晋王仁德,大力抚恤流民,才让周渭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后朝廷派出官员,登记城外流民的户籍情况。
周渭一向富有管理才干,在他的组织之下,在官吏到来之前,他就大致摸清身边百馀流民的户籍详情。
这一才能,让前来登记的户部官员对他有所赏识。
户部官员在得知,周渭还工于诗书后,便将他留在身边当了一小吏。
说好听点是小吏,实则是那位户部官员身边的随从。
但这一小小机遇,足以让周渭感到满足。
至少凭藉着这一机遇,周渭能从城外的流民营中,顺利进入到开封城内。
自从来到开封城中后,周渭在闲暇时间总会来到布告栏下关心朝廷时政。
在先前的布告中,周渭了解到当今朝廷革除五代弊政的决心,这一决心让周渭对大宋的归属感正越来越强。
前半生的悲惨生活,让周渭早就恨透了乱世。
自认学有所成的周渭,一心想凭藉自身才干,让天下迈向太平。
诏令的左首用鲜红的笔迹,清晰的写着《建隆科举新政》六个大字。
一看刚公布的新政与科举相关,周渭的神色就更专注了几分。
周渭知道凭他的身份,是很难参与科举考试的。
可若能从布告中得知主考官的身份,周渭想凭藉着那名户部官员的关系,递上一封「时政论」给主考官。
虽说纵算那名户部官员愿意帮他,主考官很大可能还是会将他的「时政论」当做厕纸来用。
但数百年来的寒门学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亦要尽最大努力尝试。
而周渭心中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在看到科举新政的第一部分内容时,已悄然转变为千分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正是赵德秀为保证科举公平定下的一系列新制度。
弥封丶誊录丶回避丶登闻.
每一项制度,皆能显露出赵德秀维护科举公平所做的努力。
公道自在人心。
赵德秀的每一项努力,每位寒门学子都能直观的感受到。
「晋王呀」
一边看着科举新政的内容,周渭一边想起那一日在城外望见的真容。
现在想来,周渭只觉得那便是真龙之相。
而随着目光的流转,周渭看到了布告上的后半部分内容。
「不论出身,皆可应试。」
「庆贺国战,开设恩科。」
当这两道政策,被周渭看到后,他的眼中渐有泪花浮现。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第一句,是周渭心中的不确信。
第二句,则是喜不自禁的周渭,直接振臂喊了出来。
这一刻,那千分之一的希望已变成百分之一。
当周渭欣喜的喊出这句话时,后续赶来的寒门学子还不知发生何事,大多用不解的目光看着他。
可接下来陆续有寒门学子,如周渭一般开始振臂欢呼起来。
「我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庆幸丶喜悦丶惊喜,诸多热烈的情绪开始在布告处绽放开来。
每一位寒门学子,皆如周渭那般,喜极而泣。
而在强烈的欢喜过后,一道道急促声开始响起来。
「走,快去报名!」
「对,再晚就没名额了。」
这些急促声一出现,诸多寒门士子就连忙朝着贡院的方向走去。
寒门学子失望了数百年,今日是他们充满希望的一日!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