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三章 转攻吴越 行省初议(2 / 2)

加入书签

今国势复兴在望,怎可半途而废?

林仁肇的当众反对,让李从嘉的神色顿时沉下。

李从嘉在赵德秀身上学到了许多,有一点便是:

威严不容冒犯!

情急之下,林仁肇开口道:

「宋军连连获胜,定然轻敌,加之千里奔波,士卒劳累,这正是可乘之机。

殿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为国家开疆拓土。

殿下可以对外宣称臣起兵反叛,那麽臣若成功,武平归国家所有。

臣若兵败,殿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殿下并不知情。」

林仁肇这话,本出于一片丹心说出,岂料却直接惹怒李从嘉。

李从嘉起身又惊又怒道:

「无妄言,宗社斩矣!」

呵斥完后,李从嘉便让侍卫将林仁肇给撵出殿外。

当被撵出殿外后,林仁肇已满目热泪:

「宗社若斩,罪在何人乎!」

悲苦的长叹声,久久的激荡在殿外。

开封城,万岁殿。

刘温叟在册封完李从嘉后,便从江陵城中回返。

然刘温叟一回到开封城,屁股在官署中还没坐热乎,便被赵匡胤召来万岁殿中。

当刘温叟到来后,见到许多大臣都在。

刘温叟刚行完礼,赵匡胤就放下手中奏本,看向他道:

「册封李从嘉一事,办的如何?」

见赵匡胤问起这事,刘温叟心有好奇。

册封礼仪,按典行事,还能出什麽差错不成。

然天子有问,刘温叟自不敢怠慢:

「一切顺利。」

说罢后,刘温叟就不再言语,

刘温叟的沉默,让赵匡胤有些无奈。

刘温叟虽精通礼制,有时脑筋实在不太灵活。

察觉到赵匡胤的不满后,赵普出言提醒道:

「册封典礼时,太原王可在场?」

刘兄,吾只能提点到这。

在赵普的提醒下,刘温叟转动几番脑筋,终于想到赵匡胤用意。

赵匡胤明面上是在问册封典礼,实际是想旁敲侧击出赵德秀在江陵城的近况。

至于赵匡胤为何不直接写信关心?

华夏父爱,向来深沉而隐晦。

同样的,在赵德秀给赵匡胤的上书中,基本都在提公事。

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后,刘温叟开口说道:

「臣见过太原王几面,太原王略有消瘦。」

一听这话,赵匡胤的眉宇顿时皱了起来。

赵匡胤身体壮硕,他觉得这才是健康的体格。

听闻南方多瘴气,莫非留哥儿近来身体不爽?

得大补。

推断出这一点后,赵匡胤暗将这一事记在心中。

为满足赵匡胤,刘温叟将他与赵德秀见面后的所有细节都说了出来。

「太原王,多次询问政事堂丶枢密院改制一事。」

在刘温叟看来,渐为储君的赵德秀关心政事,实属正常。

而赵匡胤在听到这点后,手中把玩着玉斧,不知在想着什麽。

不久后,刘温叟就叙说完毕。

感到满足的赵匡胤,挥斧让刘温叟赶紧退下。

等刘温叟离开后,赵匡胤看向赵普等近臣言道:

「太原王征战在外,劳碌不已,还能关心政事,实在难能可贵。」

看起来,赵匡胤就是在简单的夸赞赵德秀。

但能成为赵匡胤近臣,赵普丶沈义伦可不会如刘温叟那般思绪迟缓。

一位父亲认为自家孩子好学,那父亲该做些什麽呢?

自然是,为孩子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条件。

领会到赵匡胤的用意后,沈义伦连拱手答道:

「臣近来读史书,发觉隋唐时期,多有皇子任地方行台长官。」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匡胤神色顿时多云转晴。

何谓行台?

行台的全称,是行尚书台,尚书台便是尚书省的前身。

行台顾名思义,是公卿重臣或宗室皇子出征时,随他流转各地的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行台属官与中央无异,若有人担任行台主官一职,即可代中央插手地方政务。

同时中央若有政令,通常亦需与在外的行台商议。

遥想隋末唐初,行台时常设立,主官基本由皇子兼任。

在那些皇子中,最出名的便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李世民。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普不甘示弱,接着说道:

「太原王有平叛淮南,攻灭南平两件大功。

他又对新政一事颇为上心,陛下不如仿照隋唐旧例,允许太原王在地方始设行咨议省。

这样日后太原王既能为国征战,又能于地方研习政务,可谓一举两得。」

自唐玄宗以来,尚书省的职权已渐渐废弃。

若赵匡胤一味遵循先制,让赵德秀于地方设立行台,那反倒不美。

不过托古改今,成熟政治家基操。

今朝廷新政陆续开展,咨议省的地位及含权量正不断上升。

行尚书台(省)设不了,行咨议省总可以。

想来赵德秀对这一封赏,会相当满意。

赵普这话一出,简直说到了赵匡胤心坎中。

然赵匡胤并未立刻做出决定。

赵匡胤对赵德秀的封赏,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稳步推进。

「稳」的根本在于军功。

赵匡胤看向赵普说道:

「卿所言有理,然地方大行省设立事关重大,待太原王攻灭武平后再定不迟。」

大行省?

在座的其他大臣,面露惊色。

古代政治中,凡带有「大」字的政治字眼,皆不同寻常。

例如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

若无「大」字,李世民对地方政务的掌管,或只限于陕东道。

有了「大」字后,李世民实际上是将关东的军政要务全面主持起来。

虽说咨议省刚设立,目前职权尚局限在「新政」一事上。

但日后呢?

就在众臣感到震惊时,又想到赵匡胤的前置条件,便都无人有异议。

若能顺利攻灭武平,日后就有可能平定其他诸国。

诸多灭国之功加身,什麽封赏赵德秀都担得起。

望着众臣都无异议,赵匡胤的脸上露出笑意。

随着赵德秀愈发像秦王,夜色深沉时,赵匡胤时常一人观看《唐书》。

他看《唐书》,是想学习下当年唐高祖怎麽封赏的。

看了多遍后,赵匡胤心情愈发欣喜。

李渊没他命好,他的「秦王」是嫡长子!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