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风起兮(2 / 2)
「那司马相如丶卓文君的真实景象「臣亦知也。」
「父皇终究是皇帝,寡人无法像对待司马相如那样的手段来应对父皇,但寡人希望,父皇丶母后丶舅舅丶大兄及我,会是后世皇家君臣父子的表率,您能明白吗?」刘据郑重道。
公孙弘心中剧震,陛下的不体面,终究惹来了储君的震怒,要出手帮助陛下体面了。
后世表率,那就是史书呗,太史令司马谈笔下所书,陛下丶上君都说过今朝史书会是一部信史,但想让一些史实变化,不一定要进行篡改,只要适当删减就可以了。
删减掉陛下其他妃子得宠的事,重笔书写陛下过去对皇后的宠幸,对大司马丶冠军侯的重新喜爱,以及上君诞生时,陛下解除无子无继时的欢天喜地。
史实,有了,体面,也有了。
「另外。」
公孙弘记下吩咐,述说道:「上君,丞相府注意到,长安城的盐价丶铁价和粮价,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这显然也是董仲舒的手段。
通过影响物品价格方式,来动摇人心,制造混乱,让储君自顾不暇,待到祭祀丶祥瑞后,浑水摸鱼。
盐丶铁已经专营,但时下出品的盐,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须要进行再加工,甚至一些百姓吃不起盐,会吃「盐布」。
而铁就更要加工了,总不能以铁块去挖地锄地,
长安城的盐价,从原来的一石四百钱,涨到了八百钱,铁丶铁刀等铁具也由原来的几百钱涨到了千钱一把。
盐价丶铁价的上涨,引动了人心的恐慌,百姓或是自愿或是从众,不约而同地囤积了粮食,引发了粮价的上涨,一石粮食由六十钱涨到了一百二十多钱。
陛下丶董仲舒想达成归政的目的,大汉盐商丶铁商丶粮商想从中获利。
根据丞相府众幕僚的判断,这远不是盐价丶铁价丶粮价的极限,如果不加以控制,长安城的混乱,会引发京畿地区的混乱,然后引发关中地区的混乱,最后引发关东丶乃至全天下的混乱。
要知道,大汉才立国七十馀年,一些寿高之人,就比如公孙弘,就是从那个困难吃不饱的时期过来的,依稀可以记得,当时盐价最高时达到八千钱一石,铁刀达到七千钱一把,而粮价,没有上限。
「一些原意为朝廷做事的巨商大贾,也放缓了想法,坐了壁上观。」公孙弘继续说道。
上君的「国业计划」,通过卓家告诉了全天下的商人,能以商业丶家财换取高官厚禄丶摆脱贱籍之身,不少大汉商人表示了兴趣。
但是,突然的变化,让商人们忽然想起来,大汉朝还有位皇帝陛下,储君再当国也是储君啊,
当接到来自离宫方面的警告后,默契地选择了等等看。
相比较杀人不见血的太子储君,商人们还是认为和皇帝陛下的合作更加愉快。
操纵物价,控制商人,阻扰新政,陛下在彰显执政二十年的威势。
「盐的事,东郭咸阳能解决吗?」刘据一开口便十分明确。
被张汤抓住把柄,东郭咸阳这辈子都别想逃脱,作为齐地最大盐商,就东郭家族一家,便能解决天下百姓盐业所需。
盐和其他东西不一样,人吃不了多少,加工物,消耗就更少了。
「上君,张汤让我转述给您,其他商人家族转为国业不敢保证,东郭咸阳家族丶孔仅家族是必然的。」公孙弘答道。
就张汤的能力,别说陛下没有归政,即使是归政从离宫返回长安的那点时间,都足够埋葬东郭咸阳丶孔仅几百次的。
所以,两个家族很听话。
「既然东郭咸阳没有问题,就让其家族正式转为国业,全权接手国朝盐政之事,百姓的盐价能降低吧?」刘据望着公孙弘。
「能降。」公孙弘笃定地答道盐,属于山海池泽之利,归于少府,以往商人开采丶晾晒,是要向少府缴纳巨利的,等贩卖时再向国库缴纳商税,如此一来,百姓盐价始终处在不低的状态。
现在,所有盐矿丶晾晒场收回国有,再转为国业,盐的成本,就只剩开采丶制盐的工钱,盐的价格,甚至能低到以前的两三成。
「以之前盐价的三成,向全天下百姓售卖,不论东郭咸阳采取什麽样的手段,要保证人人吃得上盐,吃得起盐,终有一日,让盐布等物消失。」
「谨遵上令。」
「让卓家丶孔家转为国业,全权接手国朝铁政之事,所制铁具,我想能满足万民日常所需。」
卓家,在得到卓王孙同意后,已经正式向太子宫和丞相府递交了转业书,卓家三代除了每人留下了百万钱守身以外,其他家财丶资产全部献给了朝廷。
作为名义上的大汉首富,卓家具体献给了朝廷多少钱,就连卓家人自己也不知道,治粟内史官署丶少府联合派出人手,对卓家在大汉的钱财进行接管,尚需要时间清点。
卓家的表现,变相给有意转为国业的商人打了个样,留够几辈子花不完的钱,其他的,换个高位。
卓家冶铁起家,孔仅家族也是冶铁世家,两个家族供应军丶民铁器之用,或许有些困难,但暂时支撑是没有什麽问题的。
等事情过去,再让两家国业招纳人手,冶铁是吃饭的手艺,基本都是熟人,方便招人,到时候,还能培养大批冶铁学徒免费教授手艺,人多了,什麽困难都能解决。
公孙弘沉吟说道:「大体可以。」
铁具,除了战争时期多备多消耗外,寻常百姓家的釜丶炉丶菜刀丶剪刀丶镰刀等厨丶农之具,
往往数年才会更换,即便是钝了,磨磨就能继续使,不会出现大规模买卖的情况,卓丶孔两家国业就能供应上。
「接下来,是粮食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
刘据往燎炉里添了些炭,说道:「生民所必需,稍加混乱,便能引发无数问题,在与朝廷接触的粮商中,可有能迅速平淮粮价的人?」
「回上君,还真有,宣曲任家任泉。」公孙弘接道。
刘据一愣,倒是忘了这个独占九洲窖藏,号称大汉粮业半数过手的家族,「递书了吗?」
「回上君,还没有。」
「是有什麽顾虑?」
「当年的事—」
「」..—-在高祖皇帝与霸王项羽战时,任家两头吃的事?」刘据想到了任家大发战争财的过往。
「是的,上君。」
公孙弘点头说道:「是以,任泉愿意转为国业,但有个小小的请求,想求上君给他的书房题个字。」
这是把题字当护身符了,刘据笑了笑,「好,可以,三个字,来。」
砚墨好,刘据蘸满了墨,提笔在素绸上落下三个篆字,饱满有力,公孙弘定晴看去,「戒欺室」。
「加上寡人的太子印,任家就该放心了吧。」刘据搁笔。
「上君仁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