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5(1 / 2)

加入书签

恍然而过,黛玉想起宁府五嫂嫂过世不久,立在镜前,望着满箱衣裳发怔——太艳了,怕招人闲话;太素了,又显得刻意。

这时雪雁捧来件雨过天青的罗衫,领口绣着疏落的竹叶纹,像晨雾里透出的几枝青影。

黛玉指尖抚过衣襟,忽想起那日宝玉说的"这颜色衬你,像江南的烟雨"。

耳边传来紫鹃轻轻的呼唤,黛玉定了定心神,换上了这件罗衫,发间别一支青玉簪,微风拂过,耳畔那对翡翠水滴耳坠便轻轻摇曳,如叶尖坠露,碧色流转间衬得她肌肤胜雪。那翡翠通透得好似能映出她眉间的轻愁,又似两滴凝固的泪,悬在白玉般的耳垂上,更添三分清冷。腰间系上藕荷色丝绦,既压住了青色的飘渺,又不失礼数。

她抬手拢发时,腕间一对羊脂白玉镯悄然相碰,声若清磬。那玉色温润如凝脂,素净无瑕,偏生在她纤细的腕骨上显出几分易碎的伶仃。玉镯随动作滑落寸许,恰似一段未出口的心事,莹莹地晃在杏色袖口间,叫人想起那句“玉生烟”——原是冷玉,偏因她一动一静,生生透出暖意来。

黛玉在镜前凝视自己,见一身装扮不失礼数,满意的点了点头,带着紫鹃雪雁去宁国公府赴宴。

宴席上,黛玉再次见到了的贾琤。他身着靛青色长袍,眉目如画,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气度。与宝玉的俊美不同,贾琤的英俊带着成熟男子的沉稳,眼神深邃如古井。

"林妹妹。"贾琤向她微微颔首,声音低沉温和,"听闻你近日诗作又有新篇,不知可否赐教?"

黛玉本不欲多言,但见贾琤神色诚恳,便轻声道:"不过是些闺阁小词,恐不入琤表哥法眼。"

贾琤摇头:"妹妹过谦了。《秋窗风雨夕》中'①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二句,道尽离人愁绪,令人读之动容。"

黛玉惊讶地抬眼看他,没想到他竟记得自己的诗句。两人就诗词聊了起来,从李白的豪放到李商隐的隐晦,竟越谈越投机。

宴席散后,沈氏看着并肩而行的贾琤与黛玉,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自此,沈氏便时常创造机会让两人相见。有时是诗社活动,有时是品茶赏花,有时甚至只是"偶遇"在花园中。 w?a?n?g?址?发?布?Y?e?ǐ???μ?????n?Ⅱ???②?5?.??????

一个雨后的清晨,黛玉来宁国公府探望三舅母后,独自在园中散步,忽听一阵琴声从远处传来。那琴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澎湃,弹的正是《广陵散》。她循声而去,发现贾琤正坐在凉亭中抚琴。

贾琤见她来了,琴声戛然而止:"扰了妹妹清净。"

黛玉摇头:"琤表哥琴艺高超,何来打扰之说?只是..."她犹豫片刻,"《广陵散》多悲壮之音,表哥为何独爱此曲?"

贾琤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释然:"我偏爱此曲。"他轻抚琴弦,"每每心中不快之时,便忍不住弹奏,仿佛如此便能一解心中所思。"

黛玉心中了然,不由想起自己逝去的母亲,每逢心中压抑之时,常读母亲留下的诗册,借此宽慰自己。

两人相视一眼,释然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理解。那一刻,一种无声的共鸣在两人之间流转。

秋去冬来,黛玉与贾琤的交往越发频繁。沈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安排得更加用心。她常邀黛玉到宁国公府小住,又让贾琤"顺路"送黛玉回荣国公府。

一次雪后,贾琤陪黛玉赏梅。红梅映雪,分外妖娆。黛玉一时兴起,吟道:"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贾琤接道:"③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他折下一枝红梅,轻轻插在黛玉鬓边,"人比花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