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2(1 / 2)
小儿子识字,说夫妻俩十分勤奋,没有灯油,常常拢着火堆学到半夜。
他们学会以后还教村里孩子识字,大家进步很快。
讲到这里又拐出去说民间识字的人极少,某些偏远地区满村找不出个识字的,即便里正都不识字。
甚至一些偏远县城,知县去了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什么县丞、主簿都是没的,勉强有个负责治安、缉捕盗贼的典史也识不得几个字。
皇帝当时听得大为震撼。
再从故事里提取一下关键词,那些地区识字的人全集中在几个大家族,他们岂不是可以长期把持一县?
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大户。
知县不过是个摆设而已,皇命更是天上的云。
总有那么一些县的主官出缺,常年没有知县到任。
山高路远,做官的不爱去,去了也是被拿捏的下场,根本无所作为。
因为整个县衙从上到下都是地方豪强的势力,知县就是个摆设。
实际不只是偏远地区,甚至中原腹地都有此类情况。
一些大族一边供本家子弟科举入仕,一边把持本县胥吏差役的职务。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为朝廷命官,具体做事情的却是当地胥吏。
往往这些胥吏勾结弄权,再和当地家族的主簿、典史沆瀣一气,便能轻易架空知县,掌握一县命脉。
知县为了反击,往往会带幕僚和师爷们上任,与当地势力斗智斗勇。
不少知县上折子反应此类情况,而当地胥吏也会托人上折子指责知县失职等等。
他曾经无数次和众臣讨论这个问题,内阁也拟定了不少措施,然后效果都不好。
久而久之,他有一种这些新兴的庶族、寒门终于变成了老派士族的感觉。
他也跟萧先生聊过这个话题,萧先生思考片刻给出一个徐徐图之的办法——朝廷需要新的寒门学子来充盈人才库,尤其是地方县衙、府衙的胥吏队伍。
这些人要家境普通,无力科举入仕,也就不会变成新的大家族。
但是他们在朝廷的支持下,可以进入胥吏队伍,对抗那些当地家族的影响。
可是让普通人读书识字多难啊。
太/祖当初雄才大略,曾经在地方广立社学,意图为朝廷培养人才跟那些豪强大户对抗,可实际不过三五年社学就沦为地方大户的敛财工具,根本培养不出一个真正的庄户读书人。
太、祖都做不到的事儿,他要如何?
可百姓又不可能自己学会识字,非得有人教,那就要银子。
说到银子。
户部整天哭穷,说难死了,国库永远不够。
工部整天哭穷,说没钱没人工程做不完,皇宫的一角还塌在那里没钱修缮呢。
做个好皇帝真难呀,需要日日重复这些琐碎的、好似永远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
哎,他太难了。
、
、
第二日一早,光线从草帘子、袼褙缝隙里透进来,小少爷就醒了。
他眯了眯眼,看向那光亮处,高的芦苇花,直立的是香蒲穗,还有不知名的红果果,水草以及黄的红的白的野菊花。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布?y?e?不?是???????????n?????????5?????????则?为?屾?寨?佔?点
半明半昧的光线给它们镶上了明暗不一的光边儿,像一副绝美的画作。
真好啊,温馨又迷人。
他笑起来。
小鹤年醒了,歪头看他,笑着道:“师兄,早安!”
早安晚安是沈宁说,他们学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