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9(1 / 2)

加入书签

深,她一会儿对我冷冷的,一会儿冷嘲热讽的,这会儿又笑得如此和善甚至带着讨好,不会是酝酿什么吧?

他下意识板了板面孔。

沈宁看得心头一紧,老板挂脸了挂脸了,这是不想便宜了?那就多给几文?不,两文,一文!

却听谢掌柜嗯了一声,然后唰唰给她点纸,嘶啦抽出来,唰唰卷起来,又从旁边抽了一根细麻线给她捆起来递给她。

沈宁:“!!”

老板好身手!

接过纸卷,又付了26文。

哎,肉疼啊。

谢掌柜看她付26文跟付26两一样心疼的样子,真是没眼看。

要不说穷人家就别读书了,读得心肝脾肺都抽抽,读得倾家荡产的,万一连个童生考不上,图啥?

沈宁捏了捏手里那支21文的高档笔,想了想,有那么便宜的不买好像吃亏了?

她又要了一支6文的。

谢掌柜看她秀眉紧蹙的样子,好心指点,“初学练笔,12文的也够。”

6文实在太差了吧!

21文的确有些高……高什么高,他们家的孩子启蒙至少都是上百文甚至更贵的,21文的就没摸过。

沈宁摇摇头,坚定道:“我和二郎用6文的,我们阿年要用好的。”

谢掌柜心里吐槽:你们阿年连个砚台都不配用,只能用碗底子。

此时二楼一位不算熟人的熟人正跪坐在软垫上,眼睛看着手里的书信,耳朵却全神贯注听着楼下的买卖。

若是沈宁看一眼,也会认出这把漂亮的胡须,嘿,那不是第一个买她家豆花的萧先生吗?

殊不知她买个东西却引起了萧先生的注意。

来书肆的女人太少,即便有那么两个也是带着丫头柔声细语,这般自信大声说话的,她是第一个。

这给了萧先生一种久违的鲜活感觉。

这种感觉已经多年不曾体会过了。

他的记忆力极好的,方才沈宁在楼下跟谢掌柜说话的时候他就听出来了。

起初他只是微微惊讶,觉得好巧,进而发现她要买笔墨纸砚,还笑着挤兑谢掌柜,又觉得这人促狭得可爱。

这乡下妇人居然知书达理,博学强记,这就很让人好奇。

他忍不住听了全场。

她对有名的文房四宝如数家珍,说明她懂很多,信手拈来而已。

明明是个乡下妇人,却好像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男子一样博学多知。

她锱铢必较,却又幽默风趣。

一个砚台舍不得买,却又舍得给孩子买21文的笔。

那些贫寒学子别说21文12文也舍不得,基本都用三五文的。

她住着那样的屋子,却舍得花钱买笔墨纸。

这就越发让他好奇。

很想多接触一下这家人,了解多一些。

因为走遍大江南北,他也就看到这么一家。

他所见的人。

普通庄户,大多为了糊口挣命,别说读书,能有力气说笑两句都不容易。

那些贫寒学子,本身也不是出自普通庄户人家。

网?址?f?a?b?u?Y?e????????????n????????????????o??

商人们汲汲营营,驾驶着利益的船追求更多利益,却又不知道哪里是港湾。

读书人十年寒窗,只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后一代代投入官场的大染缸,失去自我,成为泱泱皇朝的一块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