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4(2 / 2)

加入书签

东征的大小事务都等着宰执拍板定夺,顾怀玉一不在,在座诸人一时也无人敢随意发言。

直到沈浚打破沉默:“诸公,东征粮草调度还需再议。”

“江南漕运的三十万石,需分三批……”

堂内渐渐响起议论声。

众人默契地避开那个空缺的主位,却又时不时往垂帘后瞟上一眼。

檐外雨声渐歇,顾怀玉自后堂缓步而出。

他神色倦懒地倚在主位,朱红官袍衣领松散,嗓音带着几分罕见沙哑:“本相欲调集各地乡兵、蕃兵参战,诸位可有异议?”

裴靖逸随在他身后,大剌剌地在堂下落座。

几位官员目光在他与宰执之间流转,原来裴靖逸的“军机”是真,原本人数已定,哪知顾怀玉回来后,竟要连乡兵、蕃兵都一并抽调,战事紧迫,可见一斑。

顾怀玉既已开口,朝堂上下无人敢驳。

昔日还有清流出头唱反调,如今却是齐齐低头,噤若寒蝉。

谢少陵率先起身,拱手领命道:“一切皆听宰执吩咐,枢密院即刻拟下文书,通报各地,调集乡兵、蕃兵参战,并增拨相应物资与军饷。”

满堂朱紫官员竟连一句“为何”都无人发问。

顾怀玉颇为满意他们的识相,省得他费工夫从中协调。

他屈指支在下颚思索片刻,满堂寂静都在等他等他一锤定音。

“本相记得,禁军月饷是白银一两,米两斗?”

在座唯有裴靖逸是禁军出身,他看向顾怀玉,指腹意味深长地蹭过下唇,“相爷记得没错,逢年过节另赏绢帛,冬至还有炭敬钱。”

顾怀玉耳根子隐隐发热,抵在下颌的指尖几不可察地一颤,“嗯,禁军年需——”

“二百七十余万两。”

魏青涯都不需要算盘,脑子一转便脱口而出。

顾怀玉忽然歪头看向他,这个略带稚气的动作与他一身威严官袍形成奇妙反差。

魏青涯顿时面红耳赤,站起身道:“回相爷,将官士卒月饷不等,这二百七十余万两里算入了战甲维修、马匹草料、修缮营垒、冬夏换季补贴。”

数字虽大,但也无人不满。

与其拿银子去给睿帝盖园子,倒不如花在能保社稷安稳的刀兵上,这才是正道。

顾怀玉心底默念一遍数字,忽然屈指一敲案面,“那各路厢军呢?”

这话理应由枢密院来答,可谢少陵起身时却猛地一顿——

厢军的军饷归各地州府发放,账面数字枢密院虽有,但他已不是当初的愣头青,哪里会不知道州府报上来的数字里有多少水分?

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发到兵身上的,多少被中饱私囊,谁也说不准。

“下官倒知晓些实情。”

裴靖逸忽然开口,这种严肃的场合他还能笑得出来,“但相爷得先准我个小请求。”

顾怀玉不假思索:“准,且说。”

裴靖逸大步走到沙盘前,拔出淮南路的青旗在指尖把玩一圈,随手插回到沙盘里,“此处月饷八钱银——”

“实发三钱。”

“此处欠饷半年。”

“此处不发军饷发陈粮。”

他一连说了七八路的情况,不是克扣军饷,就是欠饷不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