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抢占先机(求订阅)(1 / 2)
第137章 抢占先机(求订阅)
契丹人和渤海人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渤海国崛起正是建立在契丹人的骸骨之上,而这都要追溯到大唐帝国灭掉高句丽开始说起。
昔日大唐帝国讨灭高句丽后,为了更好治理高句丽的遗民,于是在当地设立安东都护府,并把大量人口迁徒到辽西地区的营州统一管理。
一开始营州还算风平浪静,直到武周时期爆发营州之乱。
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起兵反唐,攻陷营州都督府占据辽西,截断武周到辽东的交通,甚至还把战火烧到河北大地。
武则天平定这次叛乱花费两年时间,还是联合后突汗国这才勉强平定营州之乱,但是造成东北地区的很多部落失去控制。
白山勒耦首领「乞四比羽」与粟末勒首领「乞乞仲象」率众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
随着营州之乱平息后,武则天为了重新在东北地区建立统治,他加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让他们重新把部众迁徙回来。
然而两位鞋首领拒绝武周册封,迫使武则天采取军事行动。
契丹将领李楷固主动请缨讨伐,他初战告捷击溃军队,一战斩杀白山首领乞四比羽。
粟末勒首领乞乞仲象在逃亡途中病故,其子大祚荣率领残馀部众仓促撤离。
契丹将领李楷固率部紧追大祚荣,后者在撤退中不断抵抗,并且在天门岭之战中反杀成功,使得武周将士以及契丹军队全军覆没。
大祚荣凭藉天门岭之战迅速扩张,在东牟山自立为王,建立震国,控制范围达到五千里,人口超过十万户,军队数万人,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
开元年间,李隆基为稳定东北局势,他派遣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丶渤海郡王,这才正式承认渤海国的存在。
后来契丹人和渤海人为了争夺辽河流域大打出手,双方因此形成血海深仇。
现在契丹人和渤海人都把筹码压在姜天骄的身上,无非就是害怕他问鼎天下后拉偏架,届时无论是契丹还是渤海,反正总有一个要倒大霉。
安璇玑作为安禄山的女儿,她对于东北诸藩还算了解,自然知道契丹弱而渤海强,随即对着遥休哥说道:「兄长,契丹人若是想在未来占得先机,那麽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就要出力。」
「只要兄长在这场战争中建功立业,何愁将来无法对付一个小小的渤海?难道这渤海还能比得过大唐?」
这番言论顿时让遥琴休哥拨云见日,他觉得安璇玑所言极是,契丹人根本不必跟渤海人在白山黑水分个胜负。
只要遥休哥帮助姜天骄夺取天下,那他就会摇身成为开国功臣,到时候以上国之力碾压渤海小邦,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
本来遥休哥还在考虑要不要保存实力,可他听说安璇玑这番言论以后,从此不再有任何保留。
隔天早上。
姜天骄缓慢睁开眼睛,韦旖琳趴在他的身上还没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