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韦见素拜相(2 / 2)
「更何况这北方契丹还尚未平定,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也不会坐视不管,河西丶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更会出兵勤王,到时候我们又该怎麽办呢?」
阿史那承庆倒是也有办法应对,他自信满满说道:「只要节帅抢在他们前面进入长安,这天下大势便在您的掌握之中,届时以皇帝陛下的名义发布旨意,我就不信安思顺和哥舒翰真敢硬来。」
「要是安思顺和哥舒翰真敢带兵直闯关中,那麽节帅大可跟他们打上一场,战而捷必得天下,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对此安禄山确实有些心动,可他还是不敢采取行动,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跟他一起干,于是继续找藉口推辞道:「现在这局势还不明朗,你们先退下吧,这件事情容我好好想想。」
严庄丶高尚丶阿史那承庆三人无可奈何离开节度使府。
他们私下聚集在一起唉声叹气。
严庄一脸痛心疾首说道:「节帅真是老糊涂啦,他明明有机会改变一切,就算效仿高祖皇帝改朝换代那也绝非难事,我就搞不懂他为何非要瞻前顾后?」
高尚同样捶胸顿足说道:「咱们三人给节帅出这谋反主意,而他却没胆子采取行动,像他这样优柔寡断的人岂能自保?这次不亡那也难逃下次。」
阿史那承庆见到他们两人对安禄山产生不满之意,他旋即跟着帮腔说道:「可惜咱们三人一腔抱负,满腹韬略,只能用来给这庸主看家护院。」
「他明明有这麽好的机会却不珍惜,我就不信满朝文武没人看出这些隐患。而他只要一声令下,三镇兵马南下入关,这天下大势不就尽在掌握了吗?」
严庄丶高尚丶阿史那承庆三人作为安禄山的三大谋士,他们拼命蛊惑安禄山起兵造反,无非就是想要个从龙之功。
可是安禄山明显不太情愿走上造反这条道路,他认为情况还没恶劣到这种地步。
不到万不得已,自己绝对不能起兵造反。
阿史那承庆作为安禄山的三大谋士之一,他非常清楚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少见。
一旦大唐朝廷反应过来,安禄山再也没有机会速战速决,正所谓战机稍纵即逝。
有人肯定会好奇天宝十三载安禄山的军事优势有这麽大吗?
答案在于安禄山还是名副其实的河东节度使,他通过高秀岩和张通儒控制住河东军。
其中高秀岩发挥着极大作用,他曾经在王忠嗣举荐之下出任河东藩镇的都虞侯,执掌军纪,在河东军中深耕多年。
为此安禄山把高秀岩请来担任河东节度留后,但又不让他在太原城任职,于是让他以云中太守的身份兼任大同军使以及云中守捉使。
由于高秀岩实际上没有在太原城任职,所以他这河东节度留后反而有名无实,仅仅只是掌握河东军的两支军队。
张通儒这个留后判官反而变得有实无名,他坐镇在太原城中知留后事,还得到河东节度副使杨光翽的大力支持。
当年吉温调离河东军的时候,安禄山为了拉拢天兵军使杨光翽,故而举荐他为河东节度副使。
现在杨光翽同样也是站在安禄山的阵营,但他很快就会改旗易帜投靠到杨国忠的门下,究其原因在于他也想要转正成为河东节度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