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安禄山的犹豫(2 / 2)

加入书签

彼时皇甫惟明一人身兼河西丶陇右两镇节度使,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哥舒翰,他手下掌握着十几万精兵。

结果李隆基一言不合就把他杀死,先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贬皇甫惟明为播川太守,此举是为了避免河西丶陇右两镇唐军狗急跳墙。

当时皇甫惟明已经惨遭酷吏严刑拷打,李隆基要他按时带着重伤前往播川郡(现今贵州省遵义市)。

从长安到播川郡高达两千馀里,这明显就是不让他活着回来。

皇甫惟明拖着重伤之躯前去播川郡上任,李隆基藉此欺骗河西丶陇右两镇唐军,让他们以为皇甫惟明只是遭到贬官而已。

除此之外,李隆基为了能够约束住河西丶陇右两镇唐军十几万精兵,他下旨把这两个藩镇交给王忠嗣去执掌,顺便让他领兵抗击吐蕃。

正好王忠嗣跟皇甫惟明私下有仇,他巴不得痛打落水狗报,于是直接从河东军和朔方军调来大批亲信将领,藉此取代掉皇甫惟明的旧将,诸如李光弼和王思礼就是这样进入河西军。

皇甫惟明的旧将悉数遭到解除兵权,王忠嗣彻底控制住河西丶陇右两镇唐军十几万精兵。

李隆基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可他听闻皇甫惟明居然活着走到播川郡,随即继续以离间君臣的罪名,派人携带圣旨前往播川郡将其赐死。

从这里就能看出李隆基这皇帝多麽心狠手辣,他向来是个无情冷血之人,既可以一日杀三子,也可以明目张胆抢夺儿媳杨玉环,还敢把她封为贵妃明目张胆公之于众,这世界上就没他不敢干的事。

李隆基赐死皇甫惟明以后。

李林甫内心忌惮王忠嗣入朝拜相,他暗中指使济阳别驾魏林上奏,藉此污蔑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

王忠嗣遭人密告存有不臣之心,而他又是河东丶朔方丶河西丶陇右四镇节度使,手上掌握着三十万精兵,诸如郭子仪丶李光弼丶哥舒翰丶安思顺丶王思礼丶仆固怀恩丶浑释之丶李晟等一大堆中唐名将都是他的部下。

在这种情况下换做任何皇帝,基本都是宁可信其有,更别说李隆基是生性多疑的人,于是他二话不说把王忠嗣诱骗回京,命令三司审讯严刑拷打。

王忠嗣差点死在牢狱之中,后来在哥舒翰等人拼死求情之下,李隆基不敢在明面上将其诛杀。

正好董延光曾经主动请缨攻打石堡城,而他未能如期攻克石堡城,便把责任推卸到王忠嗣的身上。

李隆基便以阻挠军功为由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到任后又立刻改为汉东太守,让他拖着重伤来回折腾,没过多久果然暴毙而亡。

皇甫惟明和王忠嗣两人死得不明不白,这件事情提醒着安禄山,他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高尚和严庄两位谋士不断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讲,那他安禄山迟早都会走上造反之路

这还真是前人作孽后人遭殃。

皇帝把整个国家搞到信用破产,大言不惭说着功臣犯法理应罪加一等,以此为藉口肆意滥杀有功大将,还厚颜无耻反过来指责武人乱国,倒果为因滑天下之大稽。

犯法?

什麽是犯法呢?

皇帝说你犯法你就是犯法!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没犯法!

古往今来多少武将都是死在这种莫须有的犯法上,殊不知朝廷信用就是在这种情况被折腾没的。

大部分皇帝只顾贪图享乐搜刮民脂民膏,完全就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反正又不用他们上战场打仗,大可相信后人的智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