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0章 建城的「牺牲」(1 / 2)

加入书签

第210章 建城的「牺牲」

海上,一批总数二十艘的三百吨级别破木头废船舰队,靠在岛屿旁。角人们将岛屿上那些巨兽们绑好,牵引到水里。

这些巨兽们类似三角龙。一个三角木头枷锁同时套住这三个角。然后在三个角外面绑上了一组组绳子增粗了,这样被绳结挡住的木枷锁就不会退,参考螺丝钉钻进去后,下方套上螺母。而在这木头枷上再套上缰绳,缰绳套在船头两侧。

角人们就如同给牛马套上缰绳一样,驱使着他们下水,拖曳战舰。

而三角龙进入水中后,其膝盖会如同牛蛙鼓腹部一样吸入大量水形成鼓包;而水流进入后腿储存腔内,从蹄心喷水,辅助巨兽们在海中急行。

这种巨兽原本是很温顺,它们只吃素,为了躲避猎杀进化出了下海迁徙的功能。而随着天空邪月力量浸染,它们逐渐变成了战兽。紧接着就变成了角人们在海上攻城拔寨的工程武器。

角人们先前打劫羽族城邦时,使用了这种巨兽,攻破了不少羽族的城邦,进入城池中掠夺。而现在一共十二头这样巨兽出现,皆来自于邪月先前赐福,因为原本不少幼兽被强行催大了,而这些被催大的幼兽不同于原生物种,它们是嗜血的。

三角龙如同牛马一样前进,而船头上银角用电刺激着三角龙朝着既定目标「丁零城」奔袭而去。

十米长海兽在波涛中起起伏伏,蹄心如同涡喷一样将水流向后喷射。

站在船头被海浪拍打的银角感受到了巨兽的暴躁。他知道接下来巨兽会越来越饥饿,自己会越来越难以控制,而他属下们也在耗尽淡水后,需要鲜血来满足。

银角在好几天前,就瞄准上了北边大爻那个新建的城池。那个新城大部分还都是工地。

现在银角通过上神赐福得到情报,爻人军团已经离开他们的新城了;因此得到消息的银角首领带着角人们到这个地方「吃饭」。

海面上巡查的羽族渔民们立刻汇报:「臭烘烘舢板来了!」

…海鸥传来讯息,拿走了炸油条…

在新城的工地上,夯土城墙正在一块块版筑;沿海新城在南疆地图上称呼为「丁零城」,但是在这羽族本土这儿,为了接地气叫阳照城,因为每天阳光照射,相较于羽族其他城邦较早,故宣冲由此题名。

统正历2年11月,宣冲正在城市中立宪树碑。碑文规范了这座城池的「宪章」。

不同于羽族城邦中领主和臣民的二元政治体制。宣冲设置了城主,港主,以及乡老团三个权力机构。在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进行了设计。

宣冲把权力根据利益模块精确分为三份,而后对每一份权力都部署了「施加影响力」的方式。

1:城主掌握军事力量。每一代城主都要在奋行城接受军事教育,才能回到丁零城接任!

每一任城主在军事学校完成学业,会用携带的城主印绶在两份毕业证书上留痕,然后带着一份象徵自己「军事能力合格」的结业证返家。这个必要流程相当于「金瓶掣签」。

当然宣冲不指望「形式主义法理」就死死的拴住这个孤悬海外的势力。宣冲把丁零城等这些外邦城主招来学习军事技术,是为他们的「统治」提供基石。

「军事」这门学科的专业性,是高度依靠交流的。也就是说,缺乏「交流」的边缘区域其军事往往会严重落后。

日照城目前人口只有四五千的本土人,百年内人口最高的上限估计为十几二十万,再加上人种阶层分割,圈子太小。不足以产生系统化的军事人才,必须依赖于奋行城的圈子。

如果断绝了和大爻之间的联系,他们又没有融入羽族的贵族圈子,其军事体系会在两代人之后,退化成符合他们体量的部落水平。——沙俄就是如此,因为其自己贵族圈子太小,高度依赖于中欧那边交流,以保障自己军事理论体系的叠代速度,不比土鸡弱。

宣冲同时给予城主爵位身份,这是能进入讲武堂圈子的铁门票。而城主子弟在上学的同时,可以在南疆招募一些寒门同学进入自己的统治机构,这样就能保持军事进步。

宣冲进入换位思考,丁零城孤悬海外,相对于地缘上其他城池,处于「异众我寡」的状态下;如何保持自身「文明等级」不落后于周边的其他区域?这就只能依靠与雍鸡关将军府之间的联系。

情况类似于以涩列,如果没有和欧洲的交流优势,别说军事,就是产业经济,以及政治治理,都会被当地冲了。

2:丁零城的商业团队要有组织。

现在丁零城对于大爻岭南的意义就是,岭南的商贸路线不会单单走向北方大爻内土,还可以出海。届时必然有大量爻商沿着路线一路向南,最终会在南边这儿自发形成非官方的「爻人街」。

宣冲:「相对于在别人地盘上形成「非官方」居住地,趁着军事够得着,我说话算话,现在就直接把「爻人街」官方化,让他们上桌说话。」

如果不把「爻人街」官方化,那麽爻商未来在这会变成「只会默默爆金币的奶牛」。

宣冲:「必须让他们说话!即使是城主府不听,也能说给北边的南疆军事集团来听。」

当城主府的军事集团触犯了丁零洋范围内爻人商客的利益,南疆军事集团不得不动用军事手段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耳目。(丁零洋是大爻古籍中对南方大洋中记录)

3:地区文化上,组建乡老会,这倒不需要用爻人血统为核心。

话说丁零洋这个地方,爻人没兴趣来种田,宣冲现在拉壮丁,也拉不到几户人口。

宣冲会招募当地羽人来种田,将这些羽族们按照大爻的礼制组成宗族。

宣冲根据自己浅薄的社科水平认为:在工商城市发展中,「本土」和「外来」都会出现冲突,即外来的商人来到这里也会进行冲突。

丁零城中未来统治阶层中,「军事」「商业」的精英们会偏袒「大爻上国」的外来客,那麽乡老团就是偏向于本土规划的羽人。

宣冲:「矛盾是客观存在。现在大军还在,一切还都压得住。如同三宝太监下南洋时,南洋部落多乖啊,但是后来这个矛盾被外来人挑唆后,就出现了排外和屠杀。」

但是西方殖民者后来衰弱时,为什麽没有被屠杀?是他们造的孽少吗?不!是因为他们留下一套「西式的裁决模式」。导致于一旦遇到什麽当地矛盾,就立刻寻求西式进行裁决,并且认为这些裁决是对的,然后在「解决矛盾」的思路上不由自主的把「做出牺牲,为大局着想」的任务潜意识的摊派给了北方华商们。

前世经验,你顾全大局不建立裁决机制,那麽裁决机制的逻辑就是以「牺牲你」来润滑机器的运行。

自己上辈子那个时代,全世界密度最高的舰队压在那儿,武力规模堪比三宝太监时舰队。但吕宋那边还是认可万里之外的二流法庭裁决,这就是软实力的欠缺点。

宣冲吐槽:「那帮学法的,研究外区人文的,吃空饷几十年,在这个项目上屁都没做出来!「

现在在阳照城留下宗族文化,那就是要建立大爻的裁决机制,雍鸡关将军府远隔万里,也要保持文化上裁决权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