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9章 在西域修一元神庙有没有搞头?【求(1 / 2)

加入书签

第328章 在西域修一元神庙有没有搞头?【求月票】

晚上六点,混元宫的晚饭正式开始。

班超穿着一套中老年家居服坐在餐桌前,有点不适应身上的衣服和合餐制的方式,不过他挺喜欢这种氛围,每个人都其乐融融,像极了史书中记载的尧舜时代。

古代读书人,一直把尧舜时代当成最顶级的社会形态,大诗人杜甫就在诗中致敬过这一时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苏轼也曾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化用老杜这两句诗,表达报国之志: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可惜杜甫一直到死都没在政坛实现过抱负,而苏轼被新党和旧党嫌弃,哪怕最得势时,也只是担任礼部尚书,负责给高滔滔歌功颂德,但没几个月就被赶出东京,然后四处漂泊,致君尧舜什麽的,成了空谈。

今晚混元宫吃的是烙馍卷菜,烙馍是西施做的,菜是周易炒的,另外还有从芦山县买的熟驴肉。

周易卷了个烙馍咬了一口,看着班超问道:

「西域诸国的人口多吗?如果并入大汉,方不方便管理?」

班超摇头说道:

「各国多则十万人,少则一两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若大汉强行归拢他们,势必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别的不说,光粮食这一项就不够。」

周易点开平板电脑,指着天山夹角的伊犁河谷地区说道:

「这里降雨充沛丶土地肥沃,能开发出上亿亩良田,不仅能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反哺大汉,但要是管理不了的话,那就暂时不开发了,免得把西域异族养成白眼狼。」

班超看着地图,表情有些失神:

「居然有如此多良田?」

周易搜了一下伊犁河下游哈萨克斯坦的耕地面积和牧场面积,发现这个地方还真是一块适合耕种的宝地。

考虑到时代不同,东汉时期的伊犁河谷地区没有后世肥沃,但开发上千万亩良田是不成问题的。

班超心动了,放下筷子拱手说道:

「若能种出粮食,西域之地还是收归朝廷比较稳妥……对了仙长,上次班某回去,不少异族都希望成为您的信徒,我能在西域传播您的信仰吗?」

周易有些意外:

「他们能认真听话不作乱吗?我印象中,西域诸国最喜欢反叛了。」

班超笑道:

「若是平时,班某还不敢说大话,但如今有您赐予的令牌,下官可以用誓言来约束他们,倘若再有信仰加持,此事操作起来会更加容易。」

周易觉得这不是坏事儿,趁着伊斯兰教派还没崛起,提前占领信仰高地是个不错的主意,再加上班超擅长处理民族矛盾,在西域推行信仰,能有效控制百姓。

想到这里,他点头同意了:

「可以推行我的信仰,但怎麽下手,还得从长计议。」

武媚娘貌似早有准备,放下筷子说道:

「定远侯可让西域诸国修建一元神庙,推行仙长为主体的华夏信仰,每座神庙任命一位在令牌前发过誓的神使,负责处理百姓之间的矛盾,有了争端,就去一元神庙解决,以此降低西域各王族的影响力。」

一元神庙?

班超还真来了兴趣:

「若神使还能肩负起教授百姓学习汉话汉字,三代人之后,西域诸国就会成为地地道道的大汉子民。」

单纯依靠汉使维系西域诸国的关系,难度非常大,而且很考验使臣的能力,班超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别人干不了这事儿,稳定西域非他莫属。

但班超总有老的一天,到时候诸国又会重新叛乱,所以要通过信仰和武力,迫使西域诸国成为大汉子民,让他们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就是汉人,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李清照兴奋的举起手问道:

「一元神殿的教规,可以由我来撰写吗?」

公孙大娘有些奇怪:

「你不是说编纂教材很累吗?咋还主动请缨挑起重担呢?这可不像你的风格。」

李清照嘻嘻一笑:

「能者多劳嘛,一想到可以在西域推行仙长的信仰,我就非常期待。」

饭后,这丫头兴冲冲的回到房间,开始编写一元神殿的各种规章制度,公孙大娘凑过去一看,当即不满起来:

「一元仙长座下护法之桂花仙子是什麽鬼?好你个小照照,怪不得如此积极主动呢,居然在教规中偷偷夹带私货……哼哼,你也不想道长知道此事吧?」

李清照用肩膀轻轻碰了她一下:

「我把你的名字也写上,如何?」

两人正商量着,西施走了进来,座下护法又加上了大美女的名字。就这样,混元宫四个女仙子,三个都写到了教规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