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5章 敌人越怕什麽,我们就越要做什麽!(1 / 2)

加入书签

第284章 敌人越怕什麽,我们就越要做什麽!【求月票】

佛门追求圆满,道门追求超脱,而儒家追求的,就是浩然正气了。

所谓浩然正气,指的是一种长年累月用正义和道德蕴养的一种刚正之气,这种力量能让人无论遭遇什麽变故,都能处变不惊丶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丶威武不能屈丶贫贱不能移】就是浩然正气的具体表现。

现在,周易发现年仅十八岁的辛弃疾居然能调动浩然正气,觉得有些意外,这玩意儿不应该是头发花白的大儒才能使用的吗?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不用耗费功德了,就是不知道辛弃疾的浩然正气会不会早早用完,要不让他每天朗诵一遍文天祥的《正气歌》?

《正气歌》是文天祥被俘后创作的一首长诗,详细阐述了浩然正气这一概念,并发扬光大,明清时期那些读书人动不动就把浩然正气挂嘴边,就是源自文天祥。

可惜,明清两个朝代,能像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的文人可谓凤毛麟角,大部分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朝廷优待文人就上蹿下跳的要特权,不优待文人就麻溜的跪外族充当带路党,主打一个没有底线。

周易吐槽时,南宋世界的沂蒙山根据地,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所有人都用敬仰的目光看着辛弃疾。

尤其是跟着过来的流民,他们本来只是想求一口饭吃,却没想到见证了救世主的诞生。

此时,什麽都不用说,大家不约而同的下定决心,这辈子,跟定辛公子了!

小雨一直到中午也没停,午饭时,辛弃疾宣布从各个小组分别挑出一个人,组成一支骑兵巡逻队,负责巡视周围的安全,并在山中安放捕兽夹,增加根据地的收入。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纷纷表示参加,就连辛弃疾的弟弟辛佑之都两眼放光,希望能混个巡逻队队长当当。

但辛弃疾却没有同意,而是打算让巡逻队内部竞争。

只有从内部打出来,才能服众,才能让大家信服。

当然,光武力强还不行,脑子也得好用,简单来说就是文武双全,不能偏科。

四千人选出这麽一个人,辛氏子弟全都摩拳擦掌,而那些流民也没有放弃……明明可以直接任命辛氏子弟的,但辛弃疾却愿意给大家一个机会,那没得说,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辜负辛公子的信任。

别小看这一支小小的巡逻队,想要加入,首先要跟生产小组内部的人员打好关系,能够服众,这无形中就给了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

生产小组内部交流完毕,接着是巡逻队内部的比武,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生产小组,无形中就形成了集体荣誉感。

等巡逻队长选出来,整个根据地的百姓将经历一场集体主义的洗礼。

在乱世,这能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对生产丶生活都有很大提高。

饭后,各个生产小组都忙着挑选巡逻队成员时,几个上了岁数的流民找到辛弃疾,恭敬的行了一礼:

「辛公子,能追随您是我们的荣幸,可惜我们几个是跑江湖说书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留在这里白吃白喝十分内疚,很想为根据地做点贡献,我们打算去周边州县为咱们根据地招人,您同意吗?」

辛弃疾当然同意了,不过他觉得就这麽去不太行,便说道:

「你们再住几天,多了解一下咱们这里的新变化,我从师尊那里找点儿适合讲的故事书,你们编成段子讲给外地人听。」

古代没有网际网路,没有纸媒,很多奇闻轶事全靠跑江湖的人宣传。

《水浒传》中,宋江之所以名声在外,就是因为他经常救济那些跑江湖的,一来二去,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搞得是个英雄都想拜他。

真实的大宋虽然没有那麽夸张,但也没多大出入,辛弃疾打算找点适合古代的故事集,比如三言二拍之类的让说书人讲给外人听。

当然,故事只是外包装,要将沂蒙山根据地描绘成世外桃源,不管什麽故事,沂蒙山根据地的形象都要以高大上丶正面的形式出现。

再搞一些朗朗上口的段子,比如【不到沂蒙非好汉】丶【不是真英雄,莫去沂蒙山】丶【沂蒙山区好风光,家家户户粮满仓】

只要努力传播,沂蒙山根据地很快就会美名远扬,到时候肯定能吸引很多走投无路的百姓和怀有好奇心的有志之士。

不管什麽人,来了都会被这种同吃同劳作的大寨模式所吸引。

大家不分高低贵贱,擅长什麽就做什麽,天然将剥削阶级和地主阶级隔绝开来,以后就可以顺势推广【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古代人从没实现过的理想了。

古代皇帝有均田制魔咒,只要提出给百姓分田,很快就会「意外身亡」。

唐朝中晚期的几位有为皇帝,都提出过或涉及过均田地的概念,但一个个全都早早过世,几代人都凑不出一个能领退休工资的寿元。

五代时的郭荣,提出全国均田制还不到一个月,就病故了;赵匡胤晚年也动过这个念头,没多久宫里便传出了斧头落地的声音。

再往后的皇帝,稍稍有点志气就会早亡,比如赵煦,不仅自己死了,儿子丶女儿也相继夭折,别说活命,血脉都不允许存在。

土地是地主阶级的命根子,但辛弃疾偏偏打算从土地下手……敌人越怕什麽,我们就越要做什麽!

混元宫内,李清照醒来时,发现已经是傍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