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太想进部了(第五更)(2 / 2)

加入书签

李显穆径直道出,「陛下有意让我担任礼部侍郎。」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羡慕惊叹不已。

李显穆还没加冠,竟然就已经正三品了,而且完全是一桩桩功劳垒起来的,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内阁众人皆是聪明人,猜到怕是李显穆主动去了礼部,至于为了什麽,在内阁中担任了这麽久的同僚,都猜到必然和科举有关。

莫要忘记他身上还挂着心学干将的身份,心学等待了这麽多年,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出身纯粹的三品大员,而且担任礼部侍郎这麽关键的位置。

永乐九年的会试刚刚结束。

这个时候开始微微变革,是最好的时间,真等到乡试前夕或者会试前夕,那就晚了,即便是皇帝也不会同意他变革的。

「陛下说依旧保留我入值文渊阁的身份,所以日后我应该还会时不时回文渊阁同诸位一同理事,诸位可莫要不把我当自己人了。」

李显穆微笑着抛下一颗重蛋!

果不其然,方才听到李显穆担任礼部侍郎时,尚且能平静的众人,纷纷惊呼出声。

「明达,这玩笑可不好笑,你说的是真的?」

就连一向沉稳的杨士奇都急声问道:「陛下真的让你入礼部同时,还入值文渊阁?」

得罪李显穆确定的答案后,文渊阁中顿时陷入了良久的沉默,空气都凝固了。

李显穆当然知道他们为何这麽震惊和无言。

因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之前就说过,没有票拟制度的内阁,就连最弱的建议权都没有。

实际上这还是高抬内阁了,不仅没有建议权,由于内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在正式的处理政务中,很多时候就非常尴尬。

官大一级压死人。

绝不是说说而已。

可现在李显穆是正三品,在文官体系实权中,不算布政使这种外官,京城里面,在他上面的就只有六部尚书和左右都御史了。

礼部侍郎加内阁大学士,这实权甚至都要超越礼部尚书了吧,毕竟礼部侍郎不仅是尚书的下属,还是分权制衡尚书的,再加上无所不管的内阁大学士。

李显穆竟然一跃而为九卿级别了!

「陛下怎麽会同意这麽奇怪的旨意呢?」

几人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皇帝怎麽会同意李显穆在这个年纪就升任高官,这是真不准备给太子留点升官馀地了?

朱棣若是知道几人所想,必然会大笑道:「若是能让你们想明白朕的思维,那皇位不如让你来做。」

李显穆倒是略微能猜出一点朱棣的想法,但他不在意,只要权力是真的就行,他进六部就是为了改革去的。

第一个进礼部,正如杨士奇等人所猜测,就是为了改革科举,大范围的改变目前看来不可能,一个礼部侍郎还没那麽大的权限,但是改变一些科举内容他已经能够做到。

最重要的是,作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他担任会试主考官,根本就没人可以和他抢。

永乐九年的主考官是他师兄王艮,作为永乐三年的榜眼,其后又担任翰林学士丶内阁大学士,之后进入六部担任郎中,再加上他是心学大儒,在士林中声望深厚,担任一介主考官还是没问题的。

在会试之后,王艮就调到了浙江担任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丶佥事的分道之职,提督学道,职责是督理一省学校教育及各种文化学术之事,这是正四品的官职,以京官调任升一级的惯例。

现在他调任礼部侍郎,和王艮遥相呼应,心学必然威势大振,再加上连续两届心学一派担任主考官,也会形成一种声势。

李显穆颇有些感慨。

从永乐六年守孝回来后,短短五年时间,他经历的可真是太多了,先是促成了迁都,然后跟着皇帝北征,后来两次救下太子,又巡抚江南,最后还跑到日本一趟,把日本天皇抓回了大明,促成了石见银矿的归属。

升官看起来快,但和经受的这些劳累比起来,似乎也不算是什麽了。

「李显穆。」

李显穆心中自言自语道:「不能懈怠啊,忘记了父亲的七大恨吗?」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