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9章 谁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银矿(第四更(2 / 2)

加入书签

官员不满丶士子不满丶百姓不满,所有人都厌恶宝钞,可朝廷铸不起铜钱,只能用宝钞,若是有了白银,就不再有这样的担忧了!」

一字字丶一句句的呐喊落在朱棣耳中,将他浑身热血都调动起来,猛的一拍桌案,殿中响起清脆一声响,「显穆说的对,有些事不能退让,白银矿必须掌握在大明手中,日本答应或是不答应,都不能让大明退让。」

做事先定调,先确认态度,接下来就好搞很多。

譬如打仗时,若是主战丶主和吵起来那就全完蛋,先定下主战或者主和,后续推进就会非常快,无非是主战或者主和程度的差异。

其馀阁臣愣神中,皇帝就已经彻底定下了调子,瞬间将他们脑海中的东西彻底创飞。

如果底线是发动战争的话,那计划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毕竟是个人口大国,大明跨海作战,势必损伤巨大,能不打仗还是不打仗。」

殿中陷入了片刻的安静沉默,皇帝朱棣以及众内阁阁臣都带着些无语的望向李显穆,说不惜战争的是你,现在说不打仗的也是你,你到底是什麽意思?

李显穆则从容道:「陛下,《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微臣说不惜战争是希望不要忘记最后的手段,我们绝不退让!

微臣说能不发动战争是希望能尽量不打仗,毕竟打仗会耗损国力,这并不冲突。」

这个说法说服了朱棣,「那显穆你说说,我们该如何处理郑和信中所说之事。」

李显穆皱着眉头缓缓道:「郑掌印信中说,日本国王源义持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并没有和我大明交恶的打算,既然如此,那自然是不便一上来就动刀兵。

而且方才微臣就说过,跨海到日本作战,取胜不易,陛下乃是当世最强名将,认为能有几成胜算?」

朱棣沉吟片刻道:「若是野战的话,在平原上,朕亲自率领大军,胜之不难。

但若是要占据国土,攻城拔寨,那基本上没有胜算,尤其是日本的山川地理,一概不清楚,稍有不慎就会被埋伏,朕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胜算。」

内阁众人都不意外,打仗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是最重要的一项,武将世家传承的东西里面,除了排兵布阵的东西,即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记载,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学习地理。

燕太子丹派出荆轲刺杀秦始皇,所用的就是樊于期的头颅和一幅地图,秦始皇认为有了那幅地图,就能攻破燕国。

如今大明对日本国内两眼一抹黑,加上大明到日本的海域,一年中有半年多都有大风暴,根本不能走,否则郑和的信件也不会这麽晚才送回来,后勤不通畅,大军过去就是找死。

李祺回忆着明朝万历年间和丰臣秀吉的那一场抗日援朝战争,最终是明朝获胜,这一仗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中最有含金量的一场战争」。

从战争双方来看,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和现在实力相差不会太大,都是刚刚统一不久,正处于军力强盛的时期,人口一千多万。

丰臣秀吉带到朝鲜的军队大约是十五万到二十万人,跨海远征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多,毕竟朱棣带着号称五十万人的大军丶以及朱祁镇五十万大军,其实也就不到二十万人。

现在的大明自然远比万历年间强大,但当时也不弱,经过张居正十年变法,无论是边军还是财政,正处于明朝中后期最强盛时期。

而后双方都在远离本土的朝鲜,最终明朝击败了日本,如果永乐时期在朝鲜打仗,那日本必然是来十次输十次。

可若是去日本本土,正如朱棣所说,面对一个千万人口的农耕国家,基本上没戏。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形容,隋唐的东北强敌,从隋炀帝开始征讨,一直到李治时期才覆灭的高句丽,同样是农耕文明,最强盛时,只有三百万到五百万人口!

不足日本的一半!

虽然高句丽的难以攻克有山城之利,可相对于日本的大海之利以及千里远途之利,也差不多。

攻克日本,没有代差科技的话,需要很长时间。

英雄所见略同。

朱棣沉吟道:「若是想要攻占日本,依赖水军是不行的。

唯有从朝鲜借道,然后通过风平浪静的海峡前往日本北边登岸,先夺下几座城池,让大军有落脚之地,而后了解日本山川地理。

这样才能在野战中占据平等的地位,增加后面战争的胜算,而后还要争取当地的民心,让他们为大军提供粮草。

这样大军才能站稳脚跟,之后必须要保证从大明到日本的粮道顺畅,源源不断的从大明往日本运送物资,不能仅仅依靠当地,否则必然生出祸患,如果被人断掉后路,或许有人背叛,那所有人都要横死异乡。

打仗赢不难,可统治就太难了。」

朱棣的感叹落在众人耳中,顿时生出一阵赞同之声,统治太难了。

大明将云南纳入统治已经四十年了。

可这四十年间,有三十三年都有叛乱,沐国公府的平叛就没停下来过,真是拿命替大明镇守云南!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