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章 暗中攻讦汉王(2 / 2)

加入书签

说完后李显穆便垂首沉默下来,皇帝在沉思,众内阁阁臣也在沉思。

山东巡抚若是常设,且正式挂都察院御史衔,这就是半正式官职,再如李显穆所说,掌军政丶民政丶吏治丶刑狱丶关税丶漕政等各项事务,三司就会事实上成为巡抚的下属。

这对于诸省的政治将会是一场大洗牌,因为谁都知道,一旦山东有了常设的巡抚,其馀诸省后续一定也会有。

朱棣犹疑道:「当初先帝设立三司就是认为行省制度地方权力太大,担心出现前朝藩镇之祸,所以才分立三司制衡,现在真的要打破这种制衡,重新册封真正的封疆大吏吗?」

权力制衡永远是皇帝必修课,朱棣自然精通此道。

「陛下,布政使等久在地方迁转,巡抚皆是从中枢选出,察查地方,且我朝与前朝不同,科道御史等颇完备,并未有藩镇形成之因。」

朱棣其实也知道自己多虑,现在和唐朝完全不一样,巡抚皆是文官出身,又是朝廷派出。

「内阁就此事也出个章程,朕翌日在小朝会上和九卿商议一下。」

这是真正的国朝大事,短时间怕是出不来结果,但好歹是有了个解决的苗头,朱棣也颇为高兴。

对众阁臣指着李显穆笑道:「诸卿和朕这个外甥同在内阁,当知他才高,可朕看来,他不止才高,最重要的是敢于天下先,不怕得罪人,在江南这样,在京城也这样。」

「臣谢陛下称赞,陛下待臣恩宠,臣只恨不得为陛下肝脑涂地,赴汤蹈火。」

「朕今日把你召进宫,也有一件事和你说,这些时日以及这几个月一直在京城有流言,朕知道那是在离间你我君臣,你不必在意,也不用怕流传到朕的耳朵里,朕还不至于中了这麽浅薄的计策。」

皇帝突然挑破了一个没几人敢提的事,既让众人吃惊,又让众人心安,皇帝说的是真是假不重要,但从中能够听出的是,皇帝对李显穆的信任又上了一个台阶,这种虚无缥缈的流言,已经不足以中伤李显穆和太子了,这对于太子党而言,毋庸置疑是莫大的胜利。

「臣叩谢陛下信任。」

李显穆径直跪在地上谢恩,而后对皇帝苦笑道:「既然陛下说此事,臣想起上次遇到几个臣子说起臣攀附太子,言语颇为不善,说臣这般为太子出头,将来怕是要做死魏徵,陛下可知这是何意?」

朱棣笑着让李显穆起来,「说你说魏徵,这是说你是太子一党呢,只是死魏徵,这又是何意?」

「莫说生死魏徵,就算是比作唐初大臣,臣也该是裴寂,是皇帝的近臣,不是皇子的,不是太子党,也不是汉王党丶赵王党,臣心中的太阳只有陛下一人。」

「朕知道你的忠谨。」

朱棣大笑道:「可你比喻的不好,历史上那麽多亲近君主的大臣,你怎麽选了裴寂这麽个无能的,他若是有你的才华,可不会被唐太宗羞辱,朕看还是魏徵好些,起码他有能力,更与你相配,朕也可以和太宗比拟,你我君臣留下千古佳话。」

「那臣就做生魏徵,不做死魏徵,毕竟唐太宗可没杀魏徵。」

朱棣依旧笑道:「对啊,唐太宗可没杀魏徵,朕更不会杀……」

说着突然停顿了下来,而后缓缓皱起了眉头,「你可还记得当初说你是死魏徵之人,是谁吗?」

李显穆装作一愣,而后缓缓皱起眉头思索着,良久道出几个名字。

朱棣的脸色已经有些难看起来。

偏偏杨荣惊呼出声道:「其中两人不是汉王的僚属吗?死魏徵,太子党,汉王常自比……」

他猛然停住,不敢再说,杨荣不敢再说,可所有人都知道,杨荣想要说什麽,汉王喜欢自比于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君自然是楷模,可作为儿子,那可真是太「孝」了。

朱棣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回忆。

他心中翻腾,属于帝王的多疑之心猛的涌动,李显穆的话触及到了他的内心深处,三个儿子中,他真正忌惮的人是谁?

其实没有第二个选项,只有汉王!

和一众勋贵关系极好的汉王,只有汉王是有能力把朱棣推下去的,太子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他对太子小惩大诫的缘故,随意敲打自然不必重罚。

「汉…王…」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