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0章 光阴(1 / 2)

加入书签

第260章 光阴

岁月静好,光阴匆匆,转眼便是二十载,

「大人,前方就是小黄山了!」

平坦开阔的官道上,绿树成荫,车马徐行。

赶车的是一名中年,面容沧桑,身形魁梧,两手指结粗,极为沉稳的驾着马车,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多少颠簸。

车厢之中,檀香淡淡,两人相对而坐,亦是一派沉稳。

两人都是文士装扮,不过一个青年面容,另一人则已到中年。

虽然略显年轻,但论风姿气度,却是其更胜一筹,手中摺扇挑开车帘,只见前方两山巍巍,从中剖开一条大道,不时有车马奔驰往来。

「开山断岳,大道坦途,当真好手段!」

望着坦阔的官道,还有来往的车马,青年男子感叹一声,眼中神情变化莫名。

「此神—确实非同一般。

那中年文士亦附和出声:「并且所图甚大!」

「自是甚大!」

青年男子淡声一笑:「若是所图不大,怎会下此血本,开出这等山道?」

中年文士点了点头:「听闻前几任县令,要麽与他携手共进,融洽无间,要麽与他多有不服,

甚至势成水火,前者大多得以升迁,调任入府,后者——」

「大多被排挤出县,甚至获罪于身,丢官去职!」

青年男子淡笑依旧:「二十馀载下来,已去了五六任县令。」

中年文士点了点头:「公子初来乍到,应当小心谨慎,万不能重蹈覆辙。」

「我知晓。」

青年男子眼神平静,却是深沉似海,不知暗藏多少波澜:「他为神,我为人,阴阳有别,泾渭分明,他若不越界线,那我自不会与他相冲,可若是他做得太过,坏了朝廷法度,那我身为朝廷命官,也容不得他胡作非为。」

「公子所言甚是。」

文士听此,也是无奈,心中暗叹一声,但表面依旧附和,委婉进言道:「但公子初来乍到,根基未稳,底蕴未足,应当小心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先生放心,我自有分寸。」

青年淡笑一声,却是不欲多言。

文士见此,更是无奈,但也不好再做进言,只得将心中忧虑强行摁下。

清河县,小黄山!

这一县一山,近年在金阳府中,可谓名声大噪。

论其原由,还要从二十年前说起。

二十年前,那宋氏发迹,剿灭五仙馀孽与三寨匪寇,并凭此功谋得清河县尉一职,随后便开始大刀阔斧,招募民壮,清剿山匪。

那小黄山匪患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众多匪寇啸聚山林,结营成寨,更有妖魔恶鬼,邪神淫祀盘踞,官府多次进兵清剿,但始终难以剿灭。

不想那清河县尉宋武上任之后,竟能犁庭扫穴,将祸乱小黄山多年的匪患一举荡平,在金阳府中闯出了不小名头,坊间甚有好事者予其绰号,是为「镇黄山!」

若只是如此,那也不算什麽。

毕竟金阳府纵横数万里,治下不知有多少地方匪患丛生,有的盘踞多年,顽如野草,有的被一朝剿灭,化为功绩,一个小黄山在其中并不起眼,远不能让其名动金阳。

但那宋氏作为,远不止于此,

剿灭小黄山后,宋氏又捐献巨资,助时任的清河县令吕文轩开山修路,竟硬生生凿通了小黄山,从中开出一条官道。

有句话说得好,想致富,先修路。

自古修道路,都是地方政绩的一大表现,因为道路修能够便利交通,无论对军事民生,还是对商贸交易,都有巨大帮助,只要修成那就是实打实的政绩。

这小黄山官道也是一样,原本的小黄山纵横百里,如同一道门户横在清河县与黄山县之间,不仅有崇山峻岭阻碍交通,更有诸多山匪强寇,乃至恶鬼妖魔为祸,别说商贸来往,便是周遭百姓,

都不敢临近居住。

那宋武荡平了小黄山匪患,宋氏又出巨资助官府开山修路,将这小黄山一分为二,从中开出了一条穿山官道。

这条穿山官道,不仅打通了清河县与黄山县的道路,令两县交通直接便利,缩短了绕行的数百里路程,还断绝了一些靠山吃山,拦路抢劫的匪寇饭碗。

这意义十分重大。

清河县清河县,既以清河为名,那自然有所缘由,县内有一条与渭水相连的清河,使得清河县的渔业十分发达,水运更是便利畅通。

而黄山县虽然无此便利,但背靠天下名山之一的黄山,山珍奇物享誉天下,又有沃野平原,乃是农桑大县,常有行商组成马队,前往黄山县进行贸易。

但因为小黄山之隔,从清河县到黄山县,必须绕行数百里,沿途还得提防匪寇劫掠,妖魔侵犯,交通大为不便,商贸更是困难。

如今宋氏助力,荡平匪寇,开山修路,使得交通便利,两县都得重大利益,大大助长了商贸与民生。

如此政绩,上达天听,让清河县令吕文轩仕途大顺,很快就得以升迁入府,如今已升至正五品官身,担任金阳府同知一职,可以说官运亨通,

吕文轩得此升迁,在后助力的宋氏,自也随之名声大噪。

但宋氏之名,远不止于此。

吕文轩升迁之后,自有新官上任,补缺清河县令一职。

但这些补缺上任的新县令,并不都像吕文轩一样,能与那宋氏融洽相处,携手共进,有的便对宋氏多有不服,甚至势同水火。

最后结果,不用多说,那宋氏凭着清剿小黄山之功,还有吕文轩等人的帮扶与金阳府内的关系,早已将触手伸入清河县,不仅占有县尉一职,县内的大小官吏都受其影响,县尉统领的三班衙役,县兵民壮更是被其紧握在手。

县令是流官,在地方没有根基,若是县尉这等地方土官与典史等大小胥吏流一气,那完全可以把县令架空,甚至做些手脚,令其丢官去职。

宋氏也是如此做的,那些与宋氏不对付的县令,权威连县衙都出不了,三班衙役根本不听号令,县兵民壮更不用说。

手下无人可用,县令也不过是个摆设,最后只能灰溜溜的调走。

当然,也有刚烈之土,不惜玉石俱焚,上书将事情捅到府里,

但这没有任何作用。

毕竟当年宋氏就是走了府里的关系,才谋得清河县尉一职,而如今的金阳府同知吕文轩,更是当年的清河县县令,得了宋氏之助才得以升迁,官居五品。

如此,别说宋氏将地方之事做得滴水不漏,处处名正言顺,就是有什麽错漏之处,吕文轩等人也会给他们堵上,那几个玉石俱焚的县令告到最后,没把宋氏告倒,反把自己的乌纱告没了,丢官去职,十分凄惨。

反倒是那些与宋氏融洽相处,甚至携手共进的县令,又做出了许多政绩,最后得以升迁调任。

如此这般,几次反覆,时至今日,宋氏在清河县小黄山已是根深蒂固,前后送走了近十位县令,其中小半都是被排挤走的,有的甚至连三年任期都未满,便被弄得丢官去职,获罪下狱。

不折不扣的地方豪强,甚至可比郡望世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