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八十六章 王化肇始令:阶梯税收,腾笼换鸟!(2 / 2)

加入书签

「以后的田赋继续维持『七公三民』!」

村民刚刚松了一口气,却又听对方继续道:

「不过,有一个条件.」

村民对这个说话大喘气的走狗恨得牙痒痒,只是慑于周围那些挎刀持枪的倭人衙差,根本不敢乱动。

鱼市久藏却十分享受一言一语就能让这些下等倭奴心跳加速,脸色发白的感觉。

目光扫视过去,直到所有人都自觉低下头不敢跟他对视,才像是个打了胜仗的蛐蛐一样,得意洋洋地念出了《王化肇始令》正文的内容:

「咱们王爷靖海王殿下心善,见不得穷人受苦。

这才大发慈悲定下章程,若是能满足不同的条件,证明你们对王氏的忠诚,就能享受不同的税赋和徭役减免。

你们这辈子算是有福了」

具体诏令如下:

要求治下之民全都剃发易服,改成大昭样式,只要能做到最基本的,在身体上接受东海国统治,就能继续维持七公三民的田赋,否则就会继续加到八公二民。

然后,逐步禁绝文字丶语言丶神道体系特有的符文篆字,一律改用大昭体系,从根本上移风易俗!

以家庭为单位,改的越彻底越深刻,享受到的减免就越多,而家里只要有一个孩子能学会大昭官话,就能进一步把赋税降到六公四民。

这还只是基础,后面还有更多细则。

倭人生下儿子会有人头税,生女儿则可以免于人头税。

送儿子进军队当仆从军,可以减税,如果作战勇猛则可以抬籍入外五旗,享受更高的待遇。

当然了,以东海国目前一年到头都不停的战争烈度,死亡的概率远比晋升的概率大得多.

生女儿嫁给五峰旗的唐人为妾,生下孩子后也能免税,嫁的女儿越多,生的孩子越多,免税越多。

就算是有夫之妇生下唐人的孩子也算,美其名曰人种改良.

方方面面的政令不少,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越向五峰旗靠拢,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直到倭人从外表丶语言丶文化丶甚至子孙后代血脉上都转化成一个合格的「唐人」,转化越彻底好处就越多。

事实上,倭人族群本身并不怎麽介意后代血脉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上层的武家为了延续家业,收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杰出家臣或外来武士为养子继承家名,属于非常普遍且被社会认可的行为。

在他们眼里能力远比血缘重要。

底层平民更没有贞洁观念,相对封闭的农村普遍存在着男性在夜间潜入女性住处求欢的「夜爬」现象。

前提是丈夫不在家,当然也可以在家,如果几个人看上一个有夫之妇,则需要抽签轮流夜爬。

村落的孩子也大多由全村共同抚养,孩子的生父是谁并不那麽重要,这也为「夜爬」所生的孩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而在《王化肇始令》的推行下,真正负隅顽抗的硬骨头势必在经济丶族群的双重排斥下越来越少,一两代人之后就会慢慢消失。

这就是「穷不过三代」的道理。

不是因为命数轮回,一连穷了三代,第四代就会否极泰来不再穷了,而是因为后面就没人了!

大昭人为什麽很少有人会攀比血统?

因为百家姓无论哪一个的起源都很牛逼,随便一个平头百姓往上数几代祖上都曾经阔过。

那些祖上一直穷一直穷,还能一直延续下来的反而才是凤毛麟角。

总之,只要父系血统是大昭人,接受大昭的文化教育,王澄就会承认他们的地位。

会被允许赐予唐姓,就职神州的职官,甚至有望成为下层统治阶层的一员。

「未来,五峰旗的统治核心负责当官府主官丶搞技术研发丶高端制造丶教育丶管理.等等关键岗位。

他们有神道修行体系,必须不断履职才能晋升,不用担心武力会持续衰落,最终变成废物铁杆庄稼。

次一级是那些有大昭父系血统的赐姓唐名,跟自己人地位相近。

再次一级是吸收的外五旗精英,接下来是一等良民丶二等良民丶三等良民丶新归化者丶顽固分子.

上下出现显着分级,【燮理阴阳】给每一个人打上标签,不同级别各自存在隐形天花板,直到被彻底同化为止!」

于是,在【燮理阴阳】的俯视下,全九藩岛都在上演相似一幕。

投靠五峰旗最积极的那一批人喜笑颜开地重新登记,即时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而在统治中心平湖港的近畿地区,王驾降临的稻叶村中,有官员也讲解完了诏令。

「呵,我向来不喜欢强人所难,《王化肇始令》并不强硬改换人种,但整个体制处处都在分级。

也处处都在说,有的人是人,有的人不是人。

最终目的便是腾笼换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恶心了神州一千多年,还将继续恶心下去的恶邻!」

王澄心中冷笑,拉着师姐的手走下马车,开始唱第二出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