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1章 授官名单(2 / 2)

加入书签

而面对辽国武力威胁与领土要求,富弼坚决拒绝割地,并提出以增加岁币换取和平,经多次交涉终使辽国放弃割地诉求,让大宋成功渡过了战略危险期。

「算了,此事暂且按下。」

耶律防沉吟道:「眼下更紧要者,是『圣像』之事。你我将此见闻牢记于心,归国后如实奏报即可。至于这位陆状元且看他在这波诡云谲的南朝官场,能走多远。」

陈顗默然,他收好那页《正统论》,只觉薄薄纸张,重若千钧。

耶律防再次拿起匕首,指尖轻弹刃身,发出清越鸣响:「天下英雄,不可小觑。可惜,如此人物,不为大辽所用。」

语声中,竟似有几分遗憾。

翌日,天光刚微亮,吏部流内铨的值房内就已然忙碌起来。

案几上,堆积着厚厚的新科进士档案,以及各地州军丶京中诸司报上的职缺文书。

流内铨的官员们低首翻阅,时而低声交谈,时而提笔在草拟的名单上勾画。

拟定新科进士的授官去向,是吏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既牵动着数百人的命运,也暗含着庙堂各方势力的博弈。

而经过连日的审核丶评议,在今天,一份初步拟定的名单终于成形。

吏部流内铨的官员仔细核对无误后,由主官王畴将其郑重封入函匣,由专人送往政事堂。

这份名单,需经宰执们共同商议覆审,最终由官家御批,方能生效。

政事堂内。

宰相富弼与文彦博分坐东西主位,参知政事王尧臣丶曾公亮陪坐下首。

四人面前,摊开的正是吏部呈上的那份共有十多页的名单。

根据吏部的意见,状元陆北顾拟授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丶枢密院在京房主事;榜眼章衡丶探花窦卞拟授从八品下大理评事丶通判诸州;罗恺丶郑雍拟授两使幕职官;朱初平以下诸一甲进士及第者拟授初等职官;诸二甲进士拟授试衔大县簿尉;诸三丶四甲进士拟授试衔丶判司簿尉;诸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则需守选等候空缺。

名单末尾还附注了部分因各种缘由返乡主动放弃的人员,譬如直接放弃进士功名的章惇,以及保留进士功名但放弃本次授官的苏轼丶苏辙。

文彦博看了看其他三位宰执,率先开口:「今科进士授官名单,吏部斟酌颇细,大体依循旧例,诸位可有异议?」

几人都没急着表态。

文彦博也把目光重新落回名单上,首页的「陆北顾」三字,在其拟任官职后,吏部还特意用小字标注了御史台丶馆阁及三司等备选去向。

王畴这麽做,显然是为了完成贾昌朝的要求,但同时又不想背锅。

「从状元开始议吧。」

曾公亮捻须沉吟道:「陆北顾连中四元,风头无两,才具亦是上佳。但我觉得枢密院在京房主事一职,权责虽重,却终究是军务机要,于其才能施展恐非最佳。」

曾公亮与宋庠同为天圣二年进士,虽不如「天圣四友」那般密切,但交情还是有的,故此,他受宋庠之托,并不想让陆北顾去枢密院。

王尧臣接口道:「状元初授,历来以外放军丶州通判为主,以示朝廷重才亦重历练,我觉得还是按惯例比较好。」

文彦博微微颔首,不置可否,转而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富弼:「彦国意下如何?」

富弼的目光停留在陆北顾的名字上,脑海中闪过欧阳修前几日私下跟他说过的话。

欧阳修当时言辞恳切,希望将陆北顾这等锐气十足的年轻才俊放入御史台,以振颓风丶肃纲纪。

同时,富弼也深知贾昌朝在枢密院的势力盘根错节,若让陆北顾进入枢密院,无异于羊入虎口,不仅难有作为,恐还会被贾昌朝藉机拿捏甚至打压,这绝非欧阳修所愿。

更重要的是,富弼自己也是跟贾昌朝极为敌对的。

所以,片刻沉寂后,富弼缓缓抬头说道:「陆北顾的殿试文章后来我看过,称得上是见识宏远,心系黎庶。如今御史台正值用人之际,欧阳永叔屡次建言充实台谏,我以为,不若授其殿中侍御史里行之职,使其得以执掌风宪,纠劾不法,于国于人,皆为上选。」

此言一出,堂内顿时一静。

殿中侍御史里行,虽然地位远比不上三司或枢密院的案丶房主事,但职权特殊,有风闻奏事丶弹劾百官之权,并且是唯一一个新科进士入仕就能够成为「朝官」的差遣。

其他任何差遣,都是没资格上朝的。

文彦博眸光微闪,心中开始思量。

富弼此举,既有顺应欧阳修请托之意,更深层次的目的,恐怕是想阻止贾昌朝将陆北顾纳入掌控。

文彦博略一权衡,相比于对付赋闲在家的宋庠,眼下与富弼维持同盟共同应对贾昌朝更为重要。

而且此举于公于私都说得通,他便颔首道:「彦国思虑周全,陆北顾确合御史之选。」

王尧臣与曾公亮这两位执政对视一眼,见两位宰相意见已趋一致,便也不再有异议。

王尧臣道:「富相所言甚是,台谏确需新鲜血液,只是此举超擢过甚,需得寻个妥当理由上奏官家,以免物议。」

「理由现成。」

富弼淡然道:「陆北顾此前以《英雄论》驳斥夏使徐舜卿之谬论,已然彰显其风骨见识,可为『才堪御史』之明证,且御史台如今空缺颇多,亟需补充,正当其用。」

富弼亲自提笔,将陆北顾官职和差遣的任命,从「将作监丞丶枢密院在京房主事」改为「将作监丞丶殿中侍御史里行」。

接下来,政事堂里的宰执们,又对其他进士的拟授官进行了讨论,其他进士的任命,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修改。

譬如按照正常授官惯例,赐五甲同进士出身的沈括,应该是守选等待官职任免的。

但是韩琦此前跟张方平沟通过,然后韩琦叮嘱了文彦博,让文彦博把沈括塞到盐铁司的胄案去任职,负责改良军械。

再譬如吕惠卿,按他的排名,应该外放到比较偏远的军丶州,但曾公亮亲自出面帮他改成了位于靠近开封的真州,担任真州军事推官,方便曾公亮就近照拂。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所以这份政事堂覆审的名单跟吏部原本呈上来的名单有很大出入。

而这份名单虽然最终还需要官家御批,但按照官家的性格,大概率是不会驳宰执们的面子的。

最后,政事堂覆审议定的新科进士授官名单,由中书省吏人谨慎封缄,覆以青绫,置于朱漆托盘内,由一名身着绿袍的中书省堂后官双手捧持,趋步送往禁中。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