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2 / 2)

加入书签

王畴是前三司使王博文之子,以父荫入仕,虽然后来也参加了科举,并且在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但跟那一批的欧阳修丶富弼丶王拱辰等人关系并不亲密,反而跟贾昌朝关系很好,是贾昌朝一手提拔上来的。

而王畴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

——权判吏部流内铨。

如果说冯京的判都磨勘司是管钱,那王畴的权判吏部流内铨就是管人。

在大宋,文官人事权虽然并不完全由吏部负责,高级文官都是归中书省直管的,京朝官则由审官院任免。

但吏部仍握有大量人事权。

在文官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也就是知州以下的地方官以及在京但无权参朝的京官,都是由吏部进行考核丶任免的。

约莫半个时辰后,王畴便匆匆赶到了贾府。

他在书房见到贾昌朝,恭敬行礼:「贾公相召,不知有何吩咐?」

「景彝来了,坐。」

贾昌朝脸上堆起温和的笑意,示意王畴坐下,还亲自为他斟了杯茶,态度跟对待王逵时简直天壤之别。

「没什麽大事,只是听说今年殿试结束了,这些新科进士还没授官呢。而老夫近来翻阅旧档,见历年新科进士授官,颇有疑惑,想着你如今判流内铨,故而听听你的见解。」

贾昌朝先扯了些无关紧要的往年惯例,问了几个关于进士初授官职品阶丶差遣分配的问题。

王畴一一作答,言辞谨慎,但眼神中透着精明。

他知道贾昌朝绝不会只为这点小事专门找他冒雨过来相见,现在找他,要麽是想关照人,要麽就是想整人。

果然,贾昌朝话锋一转,仿佛不经意般提起:「说起来,今科状元陆北顾,连中四元,风头无两,真是百年难遇的佳话不知依景彝看来,以此子之才,放在何处更能施展抱负,为国效力?」

贾昌朝端起茶杯,轻轻吹着热气,目光却落在王畴脸上。

王畴没搞明白贾昌朝到底要干嘛,他略一沉吟,道。

「贾公问起,我也不敢隐瞒,今天我也是刚知道,为了此子,三司丶御史台乃至馆阁,可是争得不可开交!」

「哦?」

贾昌朝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些许惊讶之意,并未流露明显恶意。

「竟有此事?细细说来。」

王畴压低了声音:「三司使张方平与盐铁副使范祥,联名向官家奏请,言国库空虚,盐铁积弊深重,非锐意进取之干才不能整顿,极力主张将陆北顾超擢放入盐铁司,委以主案之任,以期尽快开源;权御史中丞欧阳修则力陈台谏空虚,亟待补充新鲜血液,陆北顾风骨见识俱佳,正合御史之选,请求授其殿中侍御史里行之职;而判国子监杨安国,更是希望仿晏殊故事,将此子放入馆阁清要之位,以为国家储才。」

贾昌朝听完是真的有些惊讶了,不是刚才那种装的。

三方争抢,这陆北顾竟成了香饽饽?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实际上,盐铁司是实权钱袋子,御史台是清要言路,馆阁是储才近侍,无论去哪一处,对此子未来的仕途都大有裨益,全都是好出路。

「那官家决定了吗?」

贾昌朝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要是官家已经决定了,那他想做什麽都晚了,但要是官家没决定,就还有操作空间。

王畴补充道:「官家正是因为拿捏不定,所以将此事谕示吏部,令吏部根据差遣的空缺情况酌情而定,我这才知晓。」

其实这就是官家一言而决的事情。

可偏偏官家没决定。

「官家,果然还是这般优柔寡断的性子啊.喜欢居中制衡,喜欢不沾责任,就连这种事情,都不愿意自己做决定。」贾昌朝如是想道。

随后,他又像是关心一般问道。

「那吏部现在都有哪些待分配的空缺差遣?」

「盐铁司丶御史台丶馆阁丶开封府丶地方州军.空缺的差遣其实都是有的,只是吏部这边定不下来。」

贾昌朝听后,顿了顿,说道:「看来到处都缺人啊。」

「是啊。」

王畴点了点头,大宋现在的情况其实是既缺人又不缺人,各部门缺的是真正能干的人才,不缺的是尸位素餐的混子。

「枢密院最近也缺人手。」

贾昌朝似不经意般说道:「枢密院的『在京房』,近来正缺一位干练的主事作为副手,对于一甲的新科进士来讲,级别也合适,从前也有先例景彝身为判流内铨,在拟定新科进士授官方案时,可否酌情考量,选一位得力干才调来枢密院效力?这也是为了枢务顺畅,为国选贤嘛。」

王畴心中一动。

枢密院下属十二个房,负责全国各地军务,而「在京房」负责的是殿前司禁军的调度丶军备丶补给。

这可是枢密院的核心部门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寻常进士压根没资格进,往年虽有先例,但也都是零星的。

贾昌朝虽然没明说是要陆北顾,但他又不傻,说话听音儿还听不出来什麽意思吗?

王畴迅速权衡利弊,脸上立刻堆起赞同的笑容,拱手道:「贾公思虑周详,枢密院乃军国重地,在京房更是机要所在,确需年轻才俊。下官拟定新科进士授官名单上报中书省时,定会将贾公此议,作为重要考量,力求促成此事。」

「不是这个说法,都是一片公心嘛!怎麽是老夫的建议呢?」

贾昌朝反而摆了摆手:「枢密院是确实缺人,稍后老夫会让枢密院承旨司行正式公文给吏部,一切必须都要按国朝规制来.至于新科进士谁能来,老夫的意思是,能办则办,宁缺毋滥。」

王畴彻底明白了。

贾昌朝虽然想调陆北顾到枢密院,但不想在程序上落下任何把柄,只以「枢密院缺人」为名义,由枢密院发给吏部正式的公文,就像是三司丶御史台丶馆阁也同样按照制度规定,给吏部刚刚转送了具体哪个差遣缺人的公文。

明面上,只是某个差遣空缺出来了,吏部把哪个新科进士调过来都可以。

但实际上,这是只针对特定人选的空缺差遣,要是这人不来,那这个差遣也就不「空缺」了。

而吏部会把哪个新科进士调过来,那是吏部的事情,这个过程里,贾昌朝肯定是不着痕迹的。

呃,其实话说回来,也不全是吏部的事情。

就算是吏部拟好了名单,最后也是要上交到中书省的,是由政事堂里的宰执们决定的,最后定然还要经过一番博弈。

而这件事情之所以有操作空间,就在于要陆北顾的部门太多了。

如果只有一家要,那吏部也不好将其调到别的地方,但现在算上这三家,再加上本应该正常分配的空缺差遣的范围,那就足足有七八个选项之多了。

再加上枢密院一个选项,谁都说不出来什麽。

所以对于王畴来讲,这其实是一件无风险的事情.有正式行文留档,枢密院也确实缺人,最后决定权也不在他。

既然官家让吏部「根据差遣的空缺情况酌情而定」,王畴也只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拟定新科进士的授官名单时,代表吏部建议让陆北顾去枢密院任职而已,他没有犯任何错误。

而贾昌朝这边,更没有强迫他一定要做成这件事情,只是尽力而为罢了,所以他的压力就更小了。

「我明白了,能办则办,宁缺毋滥。」

贾昌朝满意地点点头,重新靠回椅背:「那就有劳景彝了此事,你知我知即可。」

对于贾昌朝来讲,这件事情走正规程序而非私私相授,是非常必要的。

能办成最好,他把陆北顾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就算整不了,也能让其没法去御史台给他添堵;而若是办不成,那就办不成呗,他也没什麽损失,全程合规,又不会给人留下把柄。

又闲谈几句后,王畴便识趣地告辞离去。

书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