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2(2 / 2)

加入书签

沈离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非但没有感到一丝的感动,反而觉得钱行之这么做非常有悖逻辑,于是连带声音有些发冷,带着质问:

“你说开了一家康复中心在哪儿?”

“嗯,你们那边镇上。”

“你怎么想的?”

“我——”钱行之这边也刚说了一个字,沈离像刚刚他打断自己那样,也打断了他。

只听沈离的声音干净而透亮,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冷冽,好似被寒霜包裹着,清脆却带着刺骨的凉,仿佛能瞬间冷却周围的空气,语气中更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你怎么可能把康复中心开在联营镇上?资质、市场、还有后期的经营,这些都怎么办?能不能不要再做这种一拍脑门,就浪费资源的决定?”

沈离这话说得有点重,也算是下意识的应激反应。

毕竟钱行之以前,就是个行动力超强的人,但做事从不周密计划,很多项目都损失惨重过,却记吃不记打。

沈离是万万没想到,为什么离婚七年,钱行之还能做出这种自我感动的事,说出去都离谱得很。

“……”

然而沈离一句话说完,也是着实有点痛苦地皱紧了眉头,眉心都微微蹙起了,本能地反思自己的话会不会太重。

毕竟钱行之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他。

就听电话那头沉吟半晌,才又有声音传出来。

哪怕是被骂了一通,钱行之的声线也听上去毫无情绪,像谈生意一样:“嗯,你先听我说完。”

沈离闭了下眼,冷着脸没再作声。

就听钱行之问:“联营镇有个李大夫你知道么?针灸、正骨,都很厉害的那个。”

沈离想了一下。

“……你是说李翠英?”

“对,”钱行之不急不缓,“李翠英几年前就从镇卫生院退休了,现在在家义务帮慕名来的人调理,我今年年前就去那边实地看了一下,她是在家里挂了张执业资格证,居家给人看诊的,因为口碑太好,每天排队的人爆满,有的时候都堵在居民楼里面,也不太方便,而且人一多万一被邻居举报,也可能被当作非法行医,毕竟家里不是诊所,没有具备诊所资质。”

沈离垂下眼,思考片刻,有了些猜测:

“……所以呢?”

“所以年前,镇里的招商引资会我参加了,他们想把价格过贵的闲置养老院,改造成医养中心。我那个新康复中心是和镇卫生院合作的民生项目,县里批了专项资金。除了针灸理疗区,还规划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你的康复室其实是预留的残疾人康复专区,我也找了几个专业的康复师,这些也都符合政策要求。”

沈离:……

沈离听了眉头微展,继续向钱行之询问细节:“可是镇级民营机构怎么批的医疗资质?县卫生局……能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他不太了解这一块,钱行之却是对答如流,听上去很熟悉每一个环节的运作:

“嗯,项目挂在县中医院名下,他们出资质,我们出场地,李大夫作为专家进驻。而且省里刚出台的《乡村医养结合实施方案》,我们这是试点项目,和镇里签了十年长约,前三年免税,后五年减半——省残联还有专项补贴,持残疾证每个月能报销12次康复训练。”

沈离:……

“哦,价格上也不用担心,基本上都是成本价,能走医保了,比起以前在李大夫家里看病,肯定是要更方便。”

沈离:……

“......试点项目选址必须满足民政部《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规范》第四章 第二款,联营镇养老院层高和消防通道都是达标的。每天有卫生院的巡回医疗车经过耿家村,可以免费接送,你坐车过去,单程是四五十分钟,不过也就每周两三次,花不了多少时间……如果,哦,我是说如果,如果我将来也去耿家村住一住的话,我可以开车带你,应该就更快一些。”

钱行之说到这里,似乎也觉得没什么要额外补充的了。

于是像跟老板汇报项目的员工一样,还特意加了句“差不多就这样”,一如他最初跟沈离说“我给你找了个康复中心”一样平静简单。

然而钱行之所说的一切,几乎完全超乎了沈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