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忠烈之後王忠嗣(2 / 2)
只是一想到王忠嗣未来的遭遇,他心中又不免暗生唏嘘,不知道历史上王忠嗣在经历那样的政治倾轧时,再回想年轻时这一番慷慨志向,心中又会是怎样一番感受?
抛开这些杂想不说,张岱将心情稍作收拾,然后向着王忠嗣拱手道:「原来竟是忠烈之后!某虽寡于见识,对王襄公威名亦久有所闻,不意今日得见英雄血嗣,更难得乍一相见便得此一番千金不易的深刻教诲。王郎体悟深刻丶志向远大,不因先人功勋而自骄,当真令人钦佩!」
只可惜交朋友不怎麽样,身边俩货全都是离了爸爸就一蹶不振的糊涂蛋!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王忠嗣与忠王交情深厚,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多受其灌输,对于张岱难免就有一些不以为然。刚才说出那一番话,也正反应出对张岱印象不佳,这会儿听到其人对自家父子真挚的夸赞,顿时便有些不好意思。
「张郎言重了,道理我也只是略知,尚未有深刻践行!先人故事诚然可钦,但诸边仇寇也并未尽死于昨日,当今世道仍然不乏某等立功之处!」
他又向张岱作揖并回话一句,语气也变得客气不少。
若是旁人作此言论,张岱多多少少要暗道一声小伙儿挺狂,但王忠嗣这麽说则恰如其分,于是便也笑语道:「当与王郎共勉!」
眼见两人对话融洽起来,忠王和张垍自有些诧异。尤其自知张垍自知他这个侄子狂妄得很,平日里面对自己都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模样,却不想对王忠嗣这麽礼貌。
「那你便去吧,职事重要,不要再偷懒不行,我等也要入宫面圣,不暇再滞留于途!」
张垍摆了摆手,便对张岱说道。
张岱闻言后,心内便暗自冷笑,这话说的自己好像挺想搭理他们一样。
他眸光一转,也不想让他叔叔和忠王太安逸,于是便又笑语道:「阿叔等是应快行几步,圣人处或是暂无诏令,太子那里事务正繁。方才还垂教于某等太常群属,署事繁忙,未暇应教。阿叔等当下速去,正可应及其事。」
「太子何事?」
张垍和忠王闻听此言,脸上都露出几分不以为然之色,显然内心里对于太子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张垍如此态度,张岱自然不感到意外。而忠王同样如此,则就佐证了他对天家人情的几分猜度,即圣人诸子之间感情实在是马马虎虎。
当今圣人太过强势,以至于门下诸子也没有爆发出多麽激烈的夺嫡之争,留在盛唐时局中的,只有皇帝对于太子的反覆抽打。
但没有竞争,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货就感情和睦,稍失管束,可就爆发出来一个永王之乱!史书甚至还刻意强调永王生母早逝,其本身乃是由忠王抚养成人,结果却狠狠背刺了一把当时已经登基为帝的忠王。
忠王在圣人诸子当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一则出身好,二则年龄大,故而也颇受圣人的喜爱,待之异于别子。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其王佐选配就胜于其他诸王。
王忠嗣自不必多说了,天宝年间的皇甫惟明丶韦坚等名臣,那可都与忠王关系深厚。而忠王的人脉关系当中,自然也包括他们张家。
这样一个僚属配置和人际关系,是要远远胜过了当今太子。甚至也可以说,忠王就是圣人选定作为太子潜在竞争对手的一个儿子,之后能够继任太子也有几分顺理成章的意味。
历史上忠王和太子之间有没有龃龉冲突,早已失于记载,但要说这货是一个兄友弟恭的纯良之辈,张岱却不怎麽相信。
「太子何事,我也不知,只见署中薛少卿奉其教令内外奔走丶甚是急切,甚至不惜扰及本司,心中甚觉不妥。但今大王等既至,想能为纾困一二,某等供奉群徒想可专于所事。」
张岱又开口说道。
张垍闻言当即便一皱眉,沉声喝道:「胡说什麽!大王又不是东宫僚属,亦需奉宸待诏,更无须你等侍官安排首尾!」
忠王听到这话后,脸色也有几分不好看,他与张岱年纪仿佛,倒还没有城府深到诸事内敛于怀丶喜怒不形于色。
「是我失言了,还请大王见谅。」
张岱闻言后便告罪一声,当下时节倒也不需要把眼药上的太急切,以后自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