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欲为万众治生计(1 / 2)
第367章 欲为万众治生计
裴敦复也并没有刻意卖关子,他是真的欣赏张岱这个府试门生,接着便又叹息说道:「京中人物聚集丶权门杂列,虽然望似繁华,但也纷争众多,造业做事并不能只凭一腔真情热念。
事若有所起色,必然遭人觊觎,届时明争暗斗杂乱无穷。宗之你是才俊气扬的少年名士,若是长久的埋没于人事纷扰中,怕也难免才气消磨丶宿慧锐减。若只因此几桩庶事便身陷穷斗之中,着实得不偿失。
我虽然不知这些茶渊源底细,但料想无非造艺丶种类不同而已,倒也未必非植于城南近畿不可。四关之外大有天地,尤其江淮丶山南之间本就多造此业,若能移步出关,不只造业更加顺利,也能免于闲杂耳目的窥视。」
张岱倒是没想到裴敦复会如此语重心长的跟自己说上这麽一番话,这算是真的把他当自己人了,省却那些场面话而说上一些真实的经验阅历。
何谓老钱?抛开各种片面美化的词汇,诸如传统丶优雅丶高贵等等假象,他们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毒瘤,仿佛水管上的积垢,所掌握的资源流动性小丶同时也很少进入到重新分配的环节,一层水硷积垢问题不大,但如果水垢越积越多,就会给水管造成拥塞,彻底堵死社会资源的流动性。
裴敦复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在说,如今的关中水土资源早已经瓜分殆尽,张岱如果想圈占山野丶大造茶园,难度是非常大的。
就算侥幸让他成功了,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果后,在关中这个群狼环伺的环境中,也一定会引来众多的觊觎和抢夺。而他也将会身陷各种人事纷争当中,无暇再做正事,最终被人吃干抹净的踢出局去。
所以单纯的从搞事业这个角度而言,裴敦复劝说张岱远离关中这是非之地,转去其他竞争较少的地界去做无疑会更加的事半功倍。
虽然说地方上也会有着地头蛇的存在,但是如今的大唐中枢仍是绝对强势的存在,凭张家在朝堂上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到了地方上与豪强竞争,即便不说拥有摧枯拉朽之势,那也是有着众多的手段可以拿捏对方。
只不过张岱所谓的搞事业要比裴敦复所以为的还要更加内涵丰富,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搞钱,他也根本不必再操心搞这些事情,单单一个汴州飞钱就能让他吃的嘴角流油。
关中的人事斗争和利益矛盾无疑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的猛烈和纷乱,可一旦稳定的立足于此,所拥有的意义和回报也会更大。
高力士所出身的岭南冯氏号为岭南王那又如何?说把你家子弟阉了就阉了,你冯家敢说一个不字?而随着高力士得宠于本朝,他一个阉人在大唐时局中所拥有的权势声望直接超越了他祖宗数代的总和!
安史之乱闹得那麽大,大唐国势都为之中衰,但他们照样不能拿玄宗父子如何,那爷俩说跑就跑。可是中晚唐的皇帝在掌握了神策军的太监们面前,那就是一个个待宰的羔羊!
张岱之前劝说他爷爷将家族更多的人力安排在敌方州县,也是有意避开朝中的人事纷扰丶从而保全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枢的经营不重要。
如果说在外的一切人事布置都是在画龙,那麽在两京之间的安排就是在点睛,没有这提纲挈领的安排,那所有的布置都不过是在画一条死龙罢了。
这麽说吧,就算未来国事矛盾尖锐到张岱不得不做安史,他挥军勤王的同时,也得有一只手先插进关中来将玄宗父子摁在长安别动弹。他们爷们儿只要一跑,剩下时局无论再怎麽演变,都是他妈的在打糊涂仗!
要搞势力就得有人,要养人就得先有地,人和地有了,选择就多了,战略前景就有了。
关中与关东形势不同,张岱可以在关东搞船队丶搞漕帮,但是在关中不行。关中这里皇帝都特麽时不时饿的眼冒绿光,漕运资源也是高度掌握在朝廷和官府手中,私人很难插手并做大。
同时关中的人地矛盾又十分的尖锐,张岱他爷爷张说那麽胆大的人都没能在长安周边置办下多少田产,张岱更加不指望靠传统的耕织业聚集人力,所以只能寄望于竞争较少的山野地带。
张岱并不好斗,但也并不畏斗,尤其是在有着明确的意图和前景想像的情况下,他更加的干劲十足丶不畏挑战。想要致君尧舜上,语言是最没有力量的,不听就得打,这尧舜不想当也得当!
当然这一番心思张岱是不能宣之于口的,而他当然也有另一套更加冠冕堂皇的说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