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章 千古奇冤张六郎(1 / 2)

加入书签

第324章 千古奇冤张六郎

「张岱?又是张岱!他此番怎会与薛王起衅?」

中书门下直堂内,当宰相李元紘听到下属的禀奏,顿时便皱起了眉头,一脸烦躁的冷哼道。

他又看了一眼一旁竖耳倾听的另一名宰相杜暹,直接开口发问道:「杜相公要不要同往鞫问一番?」

「这丶这就不必了,此间案事仍繁,还需细致处断。」

杜暹闻言后连忙摇头道,旋即便埋首于籍卷当中。

源乾曜被罢相后,如今中枢唯此二人担任宰相,彼此间的争执与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任何事情几乎都要争执一番,以至于许多小事都耽搁多日,下属诸司也都无所适从。

可是张岱跟薛王起衅这一件事,中书门下这两人却罕见的都不想接手。事情听起来已经让人自觉得非常麻烦,若是细究下去,谁也说不准还会牵引出多大的纠纷出来。

他们作为宰相,就算是不会受到事件的连累,要想进行妥善的处断必然也会被牵扯极大的精力,或许就会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趁此不便快速的通过一些关键的人事决断与安排。

李元紘见杜暹一副置身事外的架势,心内也不由得冷哼一声,同时又忍不住暗自一叹,只觉得如今自己也为时势所裹挟,变得有些背离初心。

原本的他也是刚正不阿丶处事精干,尤其在被圣人拔擢为宰相而取代张说之后,更是雄心壮志的想要辅佐开元政治丶做出一番远胜前人的局面。

可是从他拜相伊始,便身陷各种人事倾轧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还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如今面对这种看起来就非常麻烦的纠纷,他更是下意识的想要推开。

他也并没有直接起身往中书外省去,先是坐在席中将一些比较重要的案事封存起来,留待自己返回之后再作处置,同时脑海中也在思忖猜测张岱这个惹事精这一次又在搞什麽么蛾子,是他自己的行为丶还是出于其祖父张说的授意?

李元紘这里也是磨磨蹭蹭,外间又有吏员匆匆入内禀告道:「启禀两位相公,渤海公高大将军自言奉圣人口谕入此问事。」

堂中两人闻言后忙不迭都站起身来,行出门外迎接高力士。

原本外朝的宰相对内外是不需要如此恭敬的,可是随着资望深厚的宰相都被罢免职务,如今在朝这两位资历都有些浅薄,甚至都还未担任两省主官,便也不敢托大。

不多久,高力士便大步向此行来,见到两人后稍作拱手,然后便连忙开口发问道:「请问两位相公,外朝有言薛王邸上不安,知是何事?省中可有奏闻?」

「是有薛王府官与太常协律郎张岱并诉中书外省,本待将案事处分清楚后便入省去问,案事未已,渤海公已至。」

李元紘自不奇怪他们这里还未进奏丶圣人何以至此,事实上圣人的消息渠道比他们这些外朝大臣更灵敏一些,许多事情需待奏闻丶也只是遵守一个外朝的事务章程罢了。

只不过事涉薛王,无疑更加牵动圣怀,所以圣人才等不及外朝进奏便先派遣高力士来问。而李元紘刚才在堂拖延片刻,其实也是在期待事情发生这样的变化。

他又入前一步道:「某便陪同渤海公同往中书省去问?」

「倒也不必,相公案事繁忙,想是无暇细审。圣人对此也很是关心,我便越俎代庖,暂将人事引入禁中细问,还请相公不要见怪。」

高力士听到这话后便又摆手说道,虽然圣人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他心里也很清楚圣人是不希望诸王藩邸相关事宜在外传扬过甚。

「岂敢岂敢,来人,快引渤海公入省去!」

李元紘等的就是这句话,听到这句话,当即便抬手召来属员吩咐道。一旁的杜暹听到这话后,则不免暗自叹息一声。

且不说宰相们的勾心斗角,高力士在离开中书门下后,便匆匆向皇城中的中书外省而去。

当他来到中书省时,从天街到中书省官廨门前这一路都站了不少看热闹的朝士们。

而在中书省院内廊下,张岱仍然穿着一身染血的官袍,脸上的血汗倒是抹乾净了,还有中书省吏员送来歇脚的胡床丶润喉的饮品。至于几名薛王府官,则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只是站在廊外日头下晒太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