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一鱼多吃(1 / 2)
第270章 一鱼多吃
大唐疆土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各地的发展和富庶程度却是相差悬殊。
作为两京所在的关中平原与河洛盆地自然是经营发展最好的地区,农业丶手工业以及商贸市邑都发展的非常好。
其次便是河东丶河北丶河南等地,而江淮丶蜀中地区同样也发展势头良好,甚至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汴州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来自河南丶山东丶淮南丶江南等各地物货于此汇聚转输,自身又地处广袤开阔的中原地区,自然与人文禀赋都是优越至极,乃至于在唐末五代与北宋时期逐渐取代了原本唐两京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的中心!
哪怕眼下这地方较之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还相去颇远,但也已经展现出非常可观的地域潜力。
老实说如果不是之前知顿东巡队伍丶加上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单凭源复与汴州州府那些官吏们,尚不足以将此地摧残的那麽萧条。
而今随着裴伷先入州严查汴州吏治,并且直接叫停了之前各种横徵暴敛的乱政,汴州的活力也在快速恢复着,关津所在客货云集丶市井之间也再次恢复了车水马龙的盛况。
张岱也趁此机会,把之前被迫解散的汴州织坊给重新建立起来。
汴州工商氛围本就非常的浓厚,妇女们在农闲时节也都会缫丝顺麻丶织造布帛入市售卖。只是之前的耕织秩序和市场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使得许多百姓都沦为赤贫,如今再想恢复生产便比较困难。
这一次没有了州府的掣肘,张岱直接让人在关津市邑之间招募织工,再加上原本织坊运行所积累的人事基础,很快就招募到了几千名织工可以直接做工。
这麽多织工的到来,原本的织坊很快就人满为患,迫切需要再扩建场地。而且看这人员增长的势头,未来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还不小。
考虑到长久的经营,张岱自然倾向于把新的织坊选址设在汴渠附近,就如同魏州那座仓邸一般。
他的设想是,未来要把这些地方打造为生产丶生活丶仓储丶转运为一体的综合社区,除了发展手工商贸之外,还要兼具安置船工与他们家眷的职能。
不过眼下州府连正经主事的人都没有,显然也无法满足张岱沿汴渠大块拿地的需求。
裴伷先的调查工作也已经将近尾声,正需要处理一部分赃产以便于盘查赃物以归朝奏报。这其中就包括汴州城内外大量的宅田土地,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入手机会。
若是平日里,这些稀缺地段的产业全都集中在地方豪族和官员手中,根本就不会流通到市场中去进行买卖。
只是张岱沿河南河北溜达一圈,携带出都的十万贯钱货早已经发散的差不多了,之前剩下几千贯置办物货和裴伷先微服私访,结果在途中又豪施给了汴州灾民。
这会儿他手中实在没有太多的钱帛可用,就连源复写的那张欠条都交在卷宗里,还没发还回来。
张岱虽然没有钱,但却有人有钱。而且真正的创业者,谁会拿自己的钱出来创业?如果不敢给投资人画大饼,又怎麽能让人相信你能成功?如果连投资人都说服不了,又怎麽能带领夥伴们跟你一起实现梦想?
所以接下来,张岱又在王元宝城外的园业中邀见了汴州城那些富户们。
众人此番再来到这里,对张岱的态度明显较之以前更加热情:「往昔州内情势艰难丶百业凋敝,民众全都忧苦不堪,不知几时才能有所好转。幸有张公子入州躬察小民疾困,并勇于进言朝廷,遂能推云露霁丶复见青天!」
上一次张岱过境,不过是洛阳来的一个有些门路的贵公子罢了。众人虽为王元宝所鼓动,想要参与经营飞钱,但也不乏冷眼旁观者。
然而这一次他们却是亲眼见识到了张岱的能量,因为张岱将州情进奏朝廷,才使得朝廷派遣大臣入州来彻查相关事宜,而后引起了整个汴州的官场大地震。
从刺史到下属诸曹参军丶各县令长,乃至于许多时代担任州职的老吏,此番全都未能幸免,境内几乎过半官吏都遭到深究严查。
这些富户们虽然各自家资不菲,但是这种层次的斗争却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如今的张岱在他们心目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强势人物,所以此番再来聚会,心中还洋溢着一股要对权势顶礼膜拜的心情。
听到这些州人们的称赞,张岱也笑语说道:「此番所以能够拨乱反正,皆因圣人心怀仁慈丶体恤百姓,朝堂诸公任人得宜,入朝之裴使君处事公正英明,诸位乡贤勇于举证,遂使州内贤愚毕露丶正邪分明!」
「张公子太谦虚了,若无公子将此间州情上达天听,百姓苦难几时能为上所闻啊……」
旁边又有人连忙恭敬说道,而王元宝更是在一旁笑语说道:「你等若熟知张公子事迹,便早应知公子正是这样一位急公好义丶不畏威权的壮义郎君!旧年河南府亦多有鱼肉百姓丶欺瞒圣听的恶行,亦为张公子所举,使得河南府官吏震骇,自大尹以下凡所失职者俱遭黜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