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7章 荷兰豆(2 / 2)

加入书签

于是一拨人又分成了两拨。

陈家志从车棚里推出自行车,擦了擦座椅,才踢腿上车,在门口又把拿了相机的李秀接上。

易龙已经在马路上等着了,「舅舅,来比一比,谁骑得更快?」

「不来,比不过你。」

「切,不比算了,我先冲了。」

陈家志就慢悠悠的载着李秀骑在公路上,一会儿又拐进了菜场的机耕道。

眼睛时刻打量着两边的菜田,也不时给李秀介绍一下菜场的情况。

「菜场以公路为界,分成了南北两片,每一片三个小组,北片一组是敖德良,二组是戚永锋,三组是黄日新;

南片一组是李明坤,二组是郭满仓,三组是郑中~」

从表面上来看,易定干中午回来时没有夸大。

江心菜场是20号收官的,陈家志是22号回的东乡,中间也就两三天时间。

昨天还下了雨不过地里的菜和菜叶子都清理乾净了,而且大半都翻耕了出来,正在晾晒。

4台微耕机,一天就算能翻八十亩地,扣掉敖德良丶戚永锋等最早采收,最早翻耕的两三百亩地,中途除了下雨,地里没有停过工。

这让陈家志松了口气。

因为打定主意要用心干,这茬菜从整地开始就得全力以赴,晒地时间至少也得七天,

施肥也得足,下雨非常耽误事。

哦,对,还有底肥没施,后续施了肥后还得再旋耕一次地。

也不知道黄川采购得怎麽样了。

他这茬菜时间是留足了的。

假如寒潮在元旦前后,那至少元旦后一段时间内都是俏市。

菜心可以赶在这之后,赚一波钱。

而荷兰豆,豆苗冻死了就冻死了,长达几个月都没有补种的时间。

元旦后一个月后又是春节,需求高涨,行情肯定不错。

同时荷兰豆采收时间可长达90~120天,可以一直采收到明年清明节华南地区回南天天气来临才结束。

陈家志突然想多种点荷兰豆,换茬口没有菜心那麽频繁。

只是荷兰豆御寒他计划的是中型拱棚,太麻烦,成本也高,在一些专业种植户看来没有必要。

冬种荷兰豆一般是露地栽培。

由于珠三角地区及华南沿海地区无霜期极少甚至没有,非常适合冬种荷兰豆。

种植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荷兰豆原产于东南亚缅甸泰国一带,后来阿拉伯人将其带到了地中海,等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后,在宝岛兴建热兰遮城,荷兰豆遂在清朝中期传进了国内。

广东地区一般称之为『麦豆』或是『雪豆」,其实也是豌豆的一种。

这麽多年,都长期是露地栽培,也有遇到寒潮绝收的年份,但也只能认命。

其实寒潮也就那麽一两天,中型拱棚最有用的时候也就那一两天。

细想一下,李再兴说得也有道理,是有点浪费。

要不也换成小拱棚,有没有其它办法绑蔓?

不知不觉陈家志就陷入了思考,也许有临时调整的必要,现在也还来得及。

「家志,让易龙给我们拍张照吧?」

易龙已经骑了一圈,又从后面追了上来,李秀便动了合影的心思。

「好~」

陈家志回过神来,喊道:「小龙,来给我和你舅娘拍照!」

「要得嘛。」

易龙把车放好后,就小跑着上来接过了相机,「怎麽拍?」

「就拍你舅舅骑车载着我的场景吧?」李秀笑着说,又询问式的看向陈家志。

「就这麽拍!」

「要得要得。」

陈家志整理下发型和衣服,只是今天穿的比较成熟,和李秀的青春靓丽有点不搭,会不会拍他拍老了?还有这菜田,全是土黄色,如果是开着菜花的蔬菜就好了。

不过李秀显得很高兴。

等他俩拍了后,又给陈家志和易龙也拍了一张,

中途也有不少菜工在和他们打招呼,陈家志也一一回应。

一直慢悠悠的骑完一圈,陈家志对地里情况也有了数。

唯独有疑虑的是荷兰豆。

如果能同时解决小拱棚御寒和搭架绑蔓的问题,面积可以再扩大点。

甚至东乡菜场也可以种一点。

荷兰豆应该是这次寒潮受损最严重的农作物,价格也是最高的。

他大概记得价格到了九块,只是计价单位有可能他记错了,也许是9块一公斤。

即使这样,每斤也有4.5元。

但也有可能就是9块,因为在后世,春节期间华南地区荷兰豆市场价常年维持在10~20

元的高价位。

亩产3000~4000斤,半年亩产值稳稳在一万元以上。

相比60天丶80天丶90天或者120天的中晚熟迟菜心,可能荷兰豆会更有性价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