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1章 可造之材!(2 / 2)

加入书签

从这个履历来看,张诚基同朱珪应该没有什麽关系,算不得朱珪「遗毒」。

既然如此,为何宁愿坏了规矩也不来迎接自己的?

是有病,还是有鬼?

而那安徽学政徐立纲则是乾隆四十年的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一直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单从其工作经历来看是个很纯粹的文臣,看不起赵安这个学历文凭皆有水份的「幸进」之人可以理解。

但赵安肯定这位徐老宗师绝对与朱珪有千丝万缕关系,无它,这位就是位清流。

而朱珪恰恰就是清流领袖。

所以,徐老宗师不肯来接,大概率是替朱珪打抱不平。

不过此人身为安徽学政却是麻烦,因为赵安打算奏请的临时捐纳中关于监生文凭一事得学政衙门配合。

果然,老宋随后就说捐监一事遭到徐立纲的强烈反对,根本不同意配合,倒是与他一起来接藩台大人的安庆知府宋嘉问对此事十分积极。

但只要学政衙门不点头,赵安哪怕实任巡抚也无法推动此事,因为相关学籍档案以及证书报备都归学政衙门管。

「臬司衙门和学政衙门要是与大人作对.」

「这事我们回头再说。」

赵安面色不变,微微抬手止住老宋的话头。按察使与学政,一个掌刑名丶一个管教育,地位仅次于巡抚丶布政,尤其学政更是不归地方官管,想要扳倒他们难度很大。

唯一对赵安有利的一点就是,这两个衙门的行政资金是由藩库拨给,甚至连二人的工资也归藩库发。

但总不能真用停发工资丶单位运转资金去卡人家吧?

有点太糙。

还真得从长计议。

不动声色的赵安来到安庆知府宋嘉问面前,后者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大人一路劳顿,辛苦至此,下官已在城中酒楼备下薄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还请大人能够赏光。」

接风宴也是常规,不过正常情况是由比宋嘉问官大的臬台或学台负责,而不是他这个省会知府。

奈何臬台丶学台缺席,只能由知府负责。

虽然一路过来地方官们太不守规矩,但赵安却是守规矩的人,也不高谈清廉,直接准了这场接风宴。

宴席是在城中某处私人会所后花园设的,服务员们的言行举止一看就是经过培训的,宴席并不张扬,除赵安丶老宋外,就是赵安指定的叶志贵丶徐霖等人,另外就是安庆府方面陪同的几个官员。

菜肴做的精致却一点也不奢靡,显是宋知府精心揣摩过赵安尚俭喜好,知道这位青天大老爷不喜欢铺张浪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席间气氛融洽,多是聊些没营养的话。

赵安全程没摆任何架子,表现的特别「亲官」,不时还能说上几句轻松话,引得众人纷纷陪笑。

宋嘉问言语亦是恭敬,马屁拍的颇有讲究,将对赵安的奉承话全藏在对民生的关切之中,听得赵安颇为受用,对其印象不错。

安庆不仅是省府所在,更是安徽第一强府,按赵安前世的排名习惯,这位宋知府是要加个常的,属班子投票人员,重视一些也是应有道理,况人家特别会做人。

搁这会,赵安也不奢望收礼了,只是想看看这位宋知府对自己这个新任布政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对朱珪离任的态度又是什麽。

未想宴席将至尾声时,「服务员们」悄无声息过来撤下席面奉上香茗。

然后就见宋知府使了个眼色,陪坐的几位属官顿时心领神会,纷纷藉口更衣或处理公务行礼告退。

老宋见状,也给徐霖等陪同人员打了眼色,几人忙也告辞退出屋子。

阁内便只剩下赵安与宋嘉问丶老宋三人。

赵安端着青瓷茶碗面带笑容却不语,心中却隐有小小激动,因为宋知府的样子看着颇令人期待。

果然,但见这位知府大人从袖中取出一只扁平锦囊,并非盛放银两的木匣,而是用上等苏绣制成的文章袋。

脸上也不见任何丝毫谄媚,反而带着一种文人相交的恳切与郑重将锦囊双手奉于赵安面前,很是诚恳道:「大人初临安庆,百务待举。衙署之内,聘请教习丶犒赏执事丶刊印文书丶酬答各方书信往来皆需用度。此非一人之事,乃一省之体面也!」

说到这,宋知府稍作停顿,见眼前的年轻藩台大人脸色未有变化,便继续道:「按我皖省不成文的旧例,下属同僚需为新任宪台凑一份笔墨润敬,专为补贴这些公务杂支。故下官斗胆为大人贴补一些用度,万望大人勿要推辞。」

这番话说出,顿时令得赵安心中一片暖和:对嘛,这才像话!不是他这个藩台大人非要收礼,而是他藩台大人乃一省之脸面也!

妈的,清官就不要脸面了?

先前那帮王八蛋看事光看表面,一个个只知为自己着想,哪个真正考虑过他赵大人银行卡馀额的!

接过锦囊便觉微沉,心知绝不仅仅是几张银票,打开系带里面果然没有银票,只有一份泥金笺的礼单,和一册精心抄录的诗稿。

礼单上用工整小楷写着一行字——「奉《咏梅诗稿》一卷,聊供宪台大人政余清赏。」

什麽意思?

不是说给我凑了一份笔墨润敬麽?

钱呢,钱在哪!

老宋在一旁含笑解释:「大人有所不知,官场规项也分个雅俗,若只是八两丶十两的薄礼,这诗稿便只附上八韵丶十韵的梅花诗,应景而已。若是几十两之数,便需写上数十韵,方显诚意。」

说罢,一指那册装帧精美的诗稿,「宋知府对大人敬意极厚,这才献上诗稿一卷,字字皆是对大人清凛高洁如寒梅之品格的仰慕啊。」

话听着是拍马屁,实则是告诉赵安,这一卷诗稿代表的不是小数,而是巨款。

多大的巨款呢?

随着赵安指尖不小心的那麽一翻,一张一万两的银票赫然出现在赵安眼前,纵是赵安有了心理准备,目光也是为之精闪,旋即淡淡道:「难得宋大人有心,这册诗卷本官收下了,公务闲暇之馀定好好品读,日后或还可赠诗一首于宋大人。」

心中忍不住已经感慨:这安徽还是有可造之材的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