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0章 不行,让我回去教书吧(1 / 2)

加入书签

第319章 不行,让我回去教书吧

即便是临时代理布政使,赵安以三品道员身份向灾民下跪,更称对不住百姓,这种事大清开国来就不曾有过,因为官代表的是朝廷威仪,自古只有民跪官,没有官跪民的道理。

赵安此举,不仅是有失官员体统的问题,而是是否邀买人心?

虽然赵安的户籍档案已从民籍转入内务府,属于皇帝的奴才而不是汉人官员,但这件事他若不能跟老太爷解释清楚,谁知有心之人会不会藉此大做文章。

所以,报告必须要写,且要写的详实全面,写的客观,写的让老太爷那颗蹦达不了几年的老心肝能暖洋洋的。

写报告之前,赵安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命所有绿营兵丶漕帮弟兄及宿州衙役丶俘虏全部参与收敛灾民尸骸的工作,要求掩埋时必须在尸体上撒上石灰,以免瘟疫这种灾后次生灾害发生。

如今已是九月,天气不再如七八月那般酷热,但也给了细菌滋生的空间,赵安可不想旱灾丶蝗灾丶兵灾过后再来一场席卷安徽的瘟疫。

瘟疫的可怕绝不在旱灾丶水灾丶人祸之下,这要再来一场瘟疫,淮北大地恐怕真就满目疮痍,千里无人了。

人都死光了,赵安还建什麽根据地,拿什麽跟老太爷扳手腕。

二是组织宿州百姓及灾民青壮在城外空旷处搭建临时住所,赵安下令将城内城外所有能用的物资,包括布匹丶芦苇丶草席等全部徵用用于搭建棚屋,保证所有活下来的灾民都有一个栖身之地,老弱妇孺则迁到城中的学宫丶寺庙安置。

失去亲人的孤儿没有近亲属收养的,则由官府出面动员城中百姓予以收养,给予一定费用。

三是将城中存粮全部取出,立即挖坑埋锅熬成粥施发灾民,如果粮食真的不够,就将缴获的骡马杀了。

总之,哪怕不能让灾民们吃饱,也要让他们胃里有一口活命食吊着,绝不能让他们倒在「胜利」的前夜。

安排完这三件事,赵安请庆遥带人前往大店驿和泗州督催粮食,确保三天内第一批救援粮能送过来。

叮嘱庆遥若有官吏耽搁延缓运粮,便请庆遥等行使「黄马褂」权力,先斩后奏。

事后,不管杀的何人,都由他兜底。

「赵大人放心,三日之内若运不来粮,在下也没脸来见大人!」

一场仗打下来,庆遥明显脱胎换骨,可能未必对汉人的死活有多大的感触,至少思想上对救灾已经高度认同,因为不救灾的后果就是一场又一场暴乱,身为宗室子弟的庆遥怎麽能让大清的江山社稷被灾民动摇呢。

何况赵大人都要给他记首功了,当下不敢有丝毫怠慢,点了几名精干手下便翻身策马而去。

取得大胜且亲自斩下知州首级的赵安,于宿州官吏眼中无疑已经是最高「权威」,没人敢不执行他的命令,当下在同知崔秀等官员指挥下快速运转起来。

城外灾民惨状给人的刺激太大,以致无论绿营还是漕帮弟子,亦或衙役甚至那些俘虏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效率。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利用简易工具挖壕沟的挖壕沟,抬尸体的抬尸体,搭棚子的搭棚子

搭棚子这块,扬州过来的漕帮弟子发挥水上人家搭建住所的特长,没用两个时辰就搭建了一批足以挡风的棚子。

在赵安的坐镇及权威指挥下,整个宿州不管是城内的百姓还是城外的灾民,都如一群群工蚁般进入「角色」。

秩序,再一次得以恢复。

有了秩序便有了生机,混乱一点点消失,绝望也在灾民心头缓缓褪去。

虽然现场整体气氛看着仍旧无比压抑沉重,但活下来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却成了所有人心头的共识。

作为「总指挥」的赵安也没有闲着,同众人一起参与尸体收殓工作,虽然乾的满头大汗,但始终没有将套在身上的黄马褂脱下。

这使得他如同聚光灯下的明星般,走到哪都成为人群的焦点。

其「先进」事迹更是在灾民之中不断传唱

当然,这不是赵安给自己刻意争取的表演机会,而是这麽做可以坚定灾民之心,让他们重新生出希望,同时也令官吏们不敢有半点懈怠。

就在赵安刚刚与护卫们合力将十几具尸体抬上车准备送去掩埋时,游击周库带着几个书吏小心翼翼前来汇报。

「大人!」

周库声音带着明显的恭敬,或者说是敬畏。

刚刚赵安以残刀砍下知州李文脑袋的画面,一直在周库脑海中挥之不去,怕是晚上连觉都不敢睡。

因为,会有噩梦。

之前总兵大人被杀,他可是没亲眼见着的。

「末将带人已将所有缴获清点完毕,还请大人过目!」

周库将手中一份刚刚统计的「战报」递到了赵安手中。

「念!」

赵安言简意赅,走到一块稍乾净的空地,下意识的竟想将手上的白手套取下,结果发现手上空无一物。

「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