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5章 文明分类论(1 / 2)

加入书签

第445章 文明分类论

苏泽只能感慨,有的人是有官运的。

沈一贯从刚入翰林院的时候,就受到诸大绶的照顾。

诸大绶和他的叔父沈明臣同列为越中十友,和沈一贯关系亲近。

如今诸大绶入阁,沈一贯又是刑礼房的主司,正好给诸大绶做政治秘书。

在内阁工作,遇到一个能照拂的领导,对于仕途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原本沈一贯还担心新阁老要怎麽磨合,现在诸大绶出任阁老,连磨合的时间都不需要了。

然后是罗万化。

罗万化的政治敏锐性不如沈一贯,对朝局的思考总是慢一拍,无法准确掌握朝局的变化。

但是他也对此有自知之明,自己的政治嗅觉平平,那就多看多思考,三思而后行。

而且长期在报馆担任编辑,罗万化虽然政治天赋不足,但是对政治上的雷区还是很敏锐的。

没有人比报馆的主编更懂政治雷区了。

罗万化这个孔目房主司,做事谨慎低调,这点在中书门下五房中却非常的合适。

掌管如此机要的部门,自然要谨慎低调,罗万化事事请示,反而让阁老们满意,都称赞他办事老成妥帖。

这是个相当高的评价了,毕竟大部分的职位其实也不需要太有创造力,稳重是胜任的标准,罗万化能够得到阁臣这个评价,日后仕途肯定要顺遂很多。

当然,中书门下五房成立之后,最风光还是苏泽了。

这次会推阁臣之后,京师官员们都看到了中书门下五房的权势,苏泽这个「影子阁老」的名声更是坐实了。

甚至连这次诸大绶入阁,坊间也有传闻乃是苏泽推动的。

对于这样的流言,苏泽也没有任何办法,其实算起来好像还真有自己的功劳。

苏泽看向结算报告。

【《请蒙童接种牛痘疏》通过。】

【新任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诸大绶赞同你的奏疏。】

【奏疏迅速通过,并且在诸大绶的推动下在各省开展接种。】

【诸大绶入阁后,推动教师职称和统一教材编纂工作,近代基础教育的框架因此建立。】

【国祚+1。】

【威望值+1000。】

【剩馀威望:4950】

竟然加了1000的威望点?

苏泽估计这威望点也和流言有关。

苏泽苦笑,有时候你真的做事不加威望,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却能大大增加威望。

人心当真是个难测的东西。

——

「李班正!」

今日是十二月的上旬休沐,京营新军给所有的官兵放了个假。

越是到了年底,也是军营不能松懈的时候,李如松这样的军官还要轮流述职。

所以这个假期就算是提前放的年假了。

既然是休沐的日子,李如松的武监同期好友就相约聚会。

听到熟悉的称呼,李如松也热情的打招呼。

眼看着同学好友都奔赴前线,自己却还留在京师,李如松烦躁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前些日子,好友夏忠孝给自己写信,讲述他在辽东的新生活。

夏忠孝随镇北军北上,成为自己父亲李成梁麾下的军官,开始向北方清剿女真人。

夏忠孝本就是辽东军镇子弟,他到了辽东就是返回故乡,但是很多非辽东的镇北军官兵都被辽东的苦寒天气给吓到了。

也亏着朝廷准备充分,给镇北军准备好了御寒的物资。

要不然一仗不打,就先冻死几个官兵,那镇北军在京营新军中就要抬不起头来了。

夏忠孝先抵达辽阳,等到了辽阳之后,才知道安东都护府的行辕已经北上,他又领着士兵继续北上,一直到了古扶馀城才追上了李成梁。

这座城市已经改名为吉林,夏忠孝抵达之后,就被分配了任务,负责清剿周围的女真部落。

明军在装备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女真部落很快就在正面战场上落败。

但是夏忠孝说,这些女真部落退回到山中之后,局势又发生了变化。

因为躲入山中,明军的后勤补给线拉长,无法深入山中追缴。

伴随着进入冬季,深入山中清剿变得十分的困难。

整个辽东地区,适合农耕的就是辽河流域的区域。

辽河再往北,苦寒不说,还有大量的冻土沼泽,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这里都是无法生存的。

往西是通辽地区,这里和草原相互连接,是游牧民族活跃的区域,如今大明已经设置通辽棱堡,控制了这个区域。

辽阳的东北方向,也就是三江平原,苏泽原时空的佳木斯等地区,这里是野人女真的地盘。

这些野人女真,以渔猎为生,对大明还算是归顺,大部分时候算是服从大明朝贡的。

最麻烦的,就是和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地区。

这里就是建州女真活跃的地区。

建州女真也是最难对付的。

李如松回忆苏泽提出的「文明分类论」。

苏泽在武监的授课的时候,提出一种文明划分的理论。

通过获取食物的方式,来划分文明的种类。

中原文明就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所以中原文明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政权都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建立的。

除了农耕之外,就是汉人的老对手游牧民族了。

游牧民族有很多,从匈奴到突厥,然后是蒙古。

这些游牧民族的崛起路径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生活在物资更贫瘠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依靠牧群组成部落,然后通过养蛊式的发展,最后出现一个强大的草原政权。

这两种是常见的,不常见的就是渔猎了。

当然,对于李如松来说,渔猎部落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野人女真吗?

渔猎部落,顾名思义,就是以渔猎为生的,通过渔业和捕猎来获得食物。

和游牧不同,渔猎部落要逐水而居,定居点比较固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