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1章 会推阁臣(2 / 2)

加入书签

「恩师,黄主事还说,如果直接支持织田家的对手不方便,不如支持织田家内部的派系。」

「哦?」

朱俊棠说道:

「倭人一面强调忠义,但是这些大名又是倭国最不忠的人。」

「如此的主君,手下又谈何忠义?」

「弟子和织田家的使者多有接触,织田家中也有颇多野心之辈。」

「今日之足利氏,未尝不是明日之织田氏。」

听到朱俊棠这麽说,苏泽露出满意的表情,看来流落倭国的这些日子,黄文彬和朱俊棠是真的研究了倭国,搞透了倭国人的性格。

倭国就是这样的,无论这些大名如何强调其正当性,他们是整个体系的「叛乱者」是无法更改的。

受制于统治技术的问题,倭国也无法建立类似大明的科层式的文官统治系统,一个大名的地盘大了,必然要将土地继续分封下去。

每一个大名内部都是暗流涌动,甚至也会出现互相攻击和抢地盘的情况。

原时空织田家的崩溃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苏泽满意的说道:

「在离开京师之前,将你在倭国的见闻写下来送到府上,我有空请阁老看看。」

听到这里,朱俊棠感激的看向苏泽。

倭国通政署只是通政司的一个部门,距离内阁太远了。

如果能让阁老看自己的文章,记住自己的名字,对于日后的仕途大有好处。

朱俊棠知道这是苏泽在帮自己铺路,他连忙说道:

「多谢恩师提携!」

苏泽摆手说道:

「也谈不上提携,你和黄文彬在倭国也受苦了。」

「只是这段时间倭国事务离不开二位,只能暂时委屈你们留在倭国了。」

「等事成之日,本官会请奏让二位凯旋回朝的!」

朱俊棠连连道谢。

「事成之日」,「凯旋回朝」,从苏泽的话中,朱俊棠也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看来大明对倭国的要求并不简单。

大明对倭国的要求,和以往不一样了。

原本朱俊棠还认为,大明对于倭国的要求,就是和朝鲜一样,返回到大明朝贡体系,奉大明为宗主国那样进行松散的控制。

但是现在看来,大明是要插手倭国内部的事务,甚至彻底控制倭国!

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

倭国距离大明太近了。

东南倭乱就告诉大家,一个不受控的倭国,对于大明是多大的威胁。

倭国可以威胁整个东北亚的航道安全,侵扰大明最繁华的东南沿海地区。

只有将倭国完全纳入控制,至少说扶植一个恭顺的傀儡政权,大明的海域才能安全。

明白了苏泽的想法之后,朱俊棠也在斟酌那份递交给内阁的报告要怎麽写。

既要写出倭国的威胁,又不能太夸大倭国的势力,以免让阁老们不愿意插手干预倭国。

等送走了朱俊棠之后,苏泽对这个弟子十分的满意。

朱俊棠已经是举人了,也已经入仕当官,如果用仙侠小说的说法,他也算是「内门弟子」了。

「内门弟子」就可以得到「宗门」的部分支持了。

当然,刚才苏泽给朱俊棠的许诺,也并非是空头支票。

这些都是苏泽很容易实现的事情,他给朱俊棠许诺,也是希望他能在倭国继续立功。

怎麽这麽看来,朝廷里还真有一个苏党?——

十二月五日,隆庆皇帝终于御准了殷士儋的辞表。

至此,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殷士儋,正式辞任阁臣。

对于这位老臣,隆庆皇帝给予了最高礼遇。

赐少师,太子太师,这是明确了殷士儋和皇帝父子的师徒名份,这也是致仕官的高级礼遇。

又赐中极殿大学士,大明的殿阁学士体系,是专门给阁臣加官用的。

中极殿大学士,也就是以前的华盖殿大学士,这是殿阁体系的顶点,这是给殷士儋超品官员的退休待遇。

又多荫了殷士儋一子,同时御赐禁卫二十人,赐予殷士儋最高等级的勘合,允许他使用官驿返乡。

御赐的银元丶珍宝就不说了,这份退休待遇也让京师官员眼热不已。

苏泽知道,殷士儋能有如此的高退休待遇,也是因为他是内阁实权化之后第一个致仕的阁臣。

同僚的退休待遇,也就是现任的政治待遇。

殷士儋能享受这麽高的退休待遇,也说明了内阁凌驾于百僚之上的特殊地位。

皇帝等于告诉群臣:

想要更好的退休待遇?那就想办法入阁吧!

最后皇帝还派遣太子亲自在文华门外辞送殷士儋,殷士儋对代表皇帝给他送行的太子行叩拜大礼,又对着皇帝寝宫方向叩拜,老泪纵横的踏上了归乡之路。

苏泽站在相送的阁臣后面,眼看着殷士儋致仕,就连一向强硬的高拱都有些伤感。

本来和殷士儋就有私交的赵贞吉,更是用袖子轻点眼角,偷偷擦去泪水。

只不过等到殷士儋离开京师之后,一刻都没有因为前阁老的离去伤感多久,新的浪潮已经出现!

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出缺!

这一次也是内阁权力加强之后的第一次增补阁臣,很快就在京师掀起了风暴!

如今内阁的事务已经非常繁重了,殷士儋去职后,高拱立刻上奏皇帝,请求增补阁臣。

隆庆皇帝自然同意,下诏按照旧例,增补阁臣。

圣旨到内阁之后,高拱看向苏泽问道:

「陛下谕令是按照旧例增补,中书门下五房有什麽看法?」

张居正也看向苏泽,旧例是吏部主持九卿和科道的会议,通过廷推的方法确定候选人。

一般来说,阁臣候选人只有三个,吏部会推出这个三人名单之后,再送入宫中由皇帝挑选。

这项制度已经执行了上百年了,高拱突然询问苏泽,显然有别的用意。

苏泽说道:

「请吏房主司宋之韩手持圣旨,前往吏部督办会推事务,一应过程皆需要记录,随会推名单承报内阁。」

听到这里,高拱满意的点头。

中书门下五房自然不可能侵夺吏部支持会推的职权,但是全程监督还是可以的。

阁臣自然不可能明着插手会推的事情,但是总要对过程心中有数。

中书门下五房就是内阁的耳目。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