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一力破十巧(2 / 2)
沈一贯点头,他又摇头说道:
「这也是赵阁老高明的地方,长江水文就是如此,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拿这个理由出来反对,张阁老一下子就被动了。」
罗万化也暗暗点头,只能说这种高层斗争确实高端,明明是争的利益,却能套上各种高大上的说法。
罗万化自我感觉最近在政治上进步不少,可是和这些顶级选手一比,差距又很明显。
沈一贯比自己的水平高一些,至少沈一贯能够看透这些朝堂大佬的用意。
其实他们已经是官场中的佼佼者了,很多人进入官场四五年,却连官场的斗争规则都没摸透。
可偏偏在场就有一个苏泽这样的妖孽,已经能够和阁老们掰手腕了。
沈一贯和罗万化也看向苏泽,苏泽露出笑容说道:
「我还当什麽事情呢,我这就写奏疏,支持张阁老!」
苏泽抽出空白奏疏,很快一份奏疏就写完了。
罗万化和沈一贯等苏泽写完,迫不及待的拿过奏疏,认真的读了起来。
《请设夷陵税关兼课税减缓徵之策疏》
沈一贯看向苏泽,苏泽这是赞同张居正在夷陵设置税卡的奏疏,但是又提出要减缓徵税。
「阁臣张公前奏请于荆州府夷陵州设立税关,以征长江往来商课,诚为裕国便民丶厘清税源之上策。」
「臣详考其议,深以为然。夷陵为天下水运之枢机,凡蜀中商货欲通江左,江左物产欲入巴蜀,必赖此换舟转运,纤夫挽舟以济天险。」
「于此设关,扼其冲要,商旅辐辏,税源丰沛,既可充盈国库,又能循商道而明税则,实乃一举数得之良谋。「
「然闻四川籍官员或有异议,臣细思其忧,其情可悯。」
「盖因夷陵为蜀货出川必经之途,今日长江中下游溯流入川之货量,确较蜀货顺流出川者为少。若骤行全额徵收,难免蜀商独力承重,非朝廷平允之道也。」
「为示朝廷体恤边省丶均衡税负之意,臣特陈缓徵之策:」
「请准于夷陵设关,然所征商税之额,当以出入川货物量之均等为衡。」
「即待溯流入川之货量,与顺流出川之货量相侔相抵之时,方行全额徵课。」
缓徵?
沈一贯和罗万化明白了苏泽的设计。
缓徵就是按照入川和出川的货物量,按照差额比例来减缓徵税。
苏泽还举了一个例子,如今出川货物差不多是入川货物的五倍,那按照这个方法计算,就对出川货物徵收五分之一的商税。
沈一贯皱眉,这个方法其实算不上多麽高妙。
甚至可以说是漏洞很多。
但是作为一套权宜之计,倒是也算合格了。
如果是别人的奏疏,沈一贯大概也会称赞一句巧思了。
可这是苏泽的奏疏。
这样和稀泥的奏疏,竟然是苏泽写的?
可苏泽这份奏疏,确实是一个缓解现在朝堂矛盾的好办法。
「子霖兄,你真的要上这份奏疏吗?」
苏泽点头,沈一贯说道:
「也对,夷陵徵税确实是个妙招,这样的好机会千载难逢,先将税关设立起来再说就是。」
等到沈一贯离开之后,苏泽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请设夷陵税关兼课税减缓徵之策疏》送到内阁。
你这份「和稀泥」的奏疏,并不符合高拱的利益。
张居正和赵贞吉的斗争,符合高拱的利益,削弱了张居正的威信。
但是高拱思考再三,为了朝廷商税的推动,还是支持了你的奏疏。
张居正和赵贞吉也各退一步,原则上同意了你的奏疏。
两人约定,户部每年统计两次,等到入川货物和出川货物相等的时候,夷陵税关就取消出川商品的缓徵政策,足额对出川货物徵税。
内阁大臣一致,皇帝同意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3040。】
【本次模拟已经通过,不需要强行执行。】
果然通过了。
虽然苏泽这份奏疏看起来像是和稀泥,是向四川籍贯的官员妥协,给了四川商品出川的优惠。
但实际上,苏泽万分笃定,四川这种出川货物大于入川货物的情况,持续不了多久了。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技术的发展。
蒸汽火车的实验已经开始,工部也投入了不少来改进蒸汽机,提升蒸汽机的效率。
按照万敬的说法,新式蒸汽机的动力已经达到了三马力,如果不计算成本,已经可以用蒸汽机代替马了。
只不过蒸汽机火车头的成本还是太高了,而且蒸汽车头的自重也不小,万敬测算,蒸汽机必须要达到十马力,才能达到现在马拉轨道车的运输效率。
可这也还不够,如果只是这样,还是竞争不过马,必须要继续增加蒸汽机的马力,从而运载更多的车厢,才能降低蒸汽火车的成本,真正投入到实际运营中。
在蒸汽火车有了突破之后,苏泽又向万敬提出了蒸汽轮船的构想。
实际上,蒸汽轮船的技术难度要比火车低。
火车的空间有限,还要考虑自重,所以蒸汽机不能太大,还必须要提升蒸汽机的热效率,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
蒸汽轮船就不一样了。
船上空间大,一台蒸汽机不行就两台好了。
此外铁路的稳定性要求也高,传动装置更精密,而蒸汽轮船就没有那麽多的问题了。
这些种种因素结合起来,让蒸汽轮船的项目立项最晚,但是已经取得了比蒸汽火车更大的突破。
而苏泽知道,一旦蒸汽轮船开始普及,困扰几千年的长江上游航运问题,从此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轮船大大降低了逆流运输的成本,而四川这个经济和人口大省,外省的商人垂涎已久。
碍于入川成本太高,这才维持了现在的状态。
只要航运成本降下来,外省商人绝对不会放过这麽大的市场。
那出入川商品很快就平衡,缓徵政策很快就会取消。
等到了那个时候,四川为了保住本地税源,自然也要开徵商税了。
这才是苏泽的计划,任由你手段通天,我只要老老实实发展生产力就是了!
一力破十巧!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