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7章 皇帝失语(1 / 2)

加入书签

第377章 皇帝失语

高拱从重臣的队伍中走出来,大声喊道:

「殿中御史何在!」

几名殿中御史匆忙走出来,高拱立刻说道:

「妄议龙体者,意图动摇国本,殿中御史还不履职!?」

听到高拱这句话,在场众臣立刻安静下来。

殿中御史则提起笔,虎视眈眈的盯着群臣,这下再没人敢多说话了。

高拱立刻定了调子:

「诸位也看到了,正旦大朝会已毕,龙体无恙!」

苏泽内心翻了一个白眼,但是高拱这句话倒是也没说谎。

隆庆皇帝好歹也是完成了正旦大朝会的全部流程,最后宣读圣旨请身边太监代劳,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流程,先帝嘉靖就不爱自己念圣旨。

好歹皇帝没有当着群臣的面昏倒。

高拱继续说道:

「诸位都是朝廷肱骨,我大明国本早定,自当知道不必忧虑!」

这句话就有水平了。

即使皇帝出问题了,但是太子已经确定了,高拱的潜台词是即使皇帝出问题,大明的权力继承也是稳定的。

果然这句话说完,群臣的表情也舒展开。

最后高拱说道:

「近日来京师火灾频发,本官和诸位阁臣轮流值守在内阁,各有司衙门也要派人留值。」

这等于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虽然高拱没有承认皇帝的身体有问题,但是群臣又不是瞎了,宫中的消息也终将传出来的。

只不过隆庆皇帝的身体恶化太突然了。

高拱这一番操作迅速安定了人心,在场的所有大臣都是顶尖的人精,大家也都明白,大明的朝局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了。

接下来高拱又请来司礼监的秉笔陈洪,以皇帝名义赐予上朝群臣新年礼物,然后宣布解散了正旦大朝会。

苏泽等一众大臣退场,但是内阁辅臣们却留在了大殿之内,看来是准备进宫查看皇帝的状态。

苏泽心中也有些感慨。

皇帝身体出问题,内阁争权,司礼监内也暗流涌动。

大明最高权力的三个核心,皇帝丶内阁丶司礼监都出了问题,李春芳内阁时期的稳定风向立刻就变了。

大部分的大臣,包括苏泽在内,自然是怀念那一段政治稳定的黄金时代的。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更喜欢这样动荡的时期,毕竟混乱才是上升的阶梯。

至于朝局会走向何方,这方世界的历史也已经被苏泽改变太多,苏泽自己也看不清前路了。

——

正月初三,几道政令从皇宫内发出。

李时珍担任太医令,并且代表太医院公布了皇帝的身体状况。

李时珍的诊断结果是「陛下阴阳失调,又感风寒」,治疗方案是调摄静养,只开了一些简单的药物。

这个诊断结果倒是让朝廷上下安了心。

李时珍是当世的神医,他的诊断结果自然是准确的。

虽然这份诊断结果肯定还隐瞒了很多内容,包括皇帝身体「阴阳失调」的原因,以及皇帝还有没有其他疾病。

但这都说明皇帝并不是能立刻致死的急病。

如果是这样的话,权力交接就不会太剧烈,对朝政自然是好结果。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颁布圣旨,由太子朱翊钧代替皇帝出席上元灯会,同时又以锻炼太子为由,将今年的春耕礼也交给太子主持。

这两件事算是暂时安定了外朝人心。

紧接着,皇帝再发圣旨。

今年的会试,以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为知贡举。

内阁次辅,大学士张居正为总裁官。

吏部侍郎吕调阳,出任副总裁官。

又列出了二十名阅卷官,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员。

除了苏泽自己外,自己的几位老熟人,张四维丶申时行都被塞进了阅卷官的名单之中。

这份名单也同样充满了政治博弈。

知贡举是名义上的主考官,主要负责科举方面的统筹工作,并不是直接的考官,也不负责出题批改之类的事务。

所以知贡举虽然名义上也是考生的座师,但其实论亲近程度,是不如总裁官的。

按理说,高拱是应该做这个总裁官的,而不是让给自己的政敌张居正。

但是苏泽又很快明白了高拱的心思。

总裁官丶副总裁官和阅卷官,在会试期间是要「锁院」的。

也就是说,从出卷一直到会试批改结束,他们都要在贡院里锁着,不能和外界沟通。

张居正出任总裁官,那从二月到三月这段日子,他都要被锁在贡院里。

一旦隆庆皇帝在这段时间出现什麽意外,张居正就无从应对!

不愧是玩政治的老手!

而副总裁官吕调阳,在高拱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就是他的吏部侍郎。

吕调阳是妥妥的「高党」。

这样一来,也能削弱张居正这个「座师」的影响力。

而这份阅卷官名单,也同样是各方势力的大佬,给自己看中人才的镀金名单。

能够入选阅卷官,差不多等于是准重臣的名单了,等到有了主考官的资格,担任一届主考官,差不多就能入阁了。

大明朝的高级官员升迁就是如此的迅速。

比如张居正,他在嘉靖三十八年,刚刚从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升为六品右春坊右中允。

三年后,嘉靖皇帝驾崩前,他就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接下来等到隆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就立刻入阁。

苏泽比起这些「前辈」来说,也不过是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出名更早一点罢了。

——

正月十五,今年的上元灯会比起去年规模要小了一些。

灯会上,也多了一些祈福祈寿的吉祥符号,百姓也会购买寿字符,在家中祷告为皇帝增寿。

京师百姓自然知道摊上隆庆皇帝这样一个皇帝的不容易。

隆庆在位期间,解决了北方边患问题,发展京师工商业。

更罕见的是,隆庆皇帝在位期间没有折腾,不像是他的父皇那样兴修宫殿道观,京师百姓安宁了很长时间。

其实大部分君主只要不折腾百姓,好好呆在宫里,百姓的生活都能变好的。

再加上苏泽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改革,让京师成为北方工商业的中心,更加的繁荣。

普通百姓记不住那麽多的政策,他们会将统治者的名字挂在繁荣之前,以后都会将君主和这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联系起来。

有关隆庆之治的说法,在民间迅速传开。

当然,官方是不认可隆庆之治这种说法的。

皇帝还没龙驭宾天,说什麽「隆庆之治」是不是在咒骂皇帝死?

等过完上元节,苏泽就被召入宫中。

召见苏泽的自然不是隆庆皇帝,而是太子朱翊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