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2 / 2)
高拱疑惑的接过奏疏,这份奏疏讨论的也是报馆的事情。
但是这份奏疏就没有提什麽天赋民权的事情,而是提出报社的报导权,不应该被侵夺。
这一次苏泽的角度,是房山县的事情,其实是一次报馆编辑对皇帝的上疏。
罗万化身为清流大臣,自然是有权力因为房山矿洞残害百姓向皇帝上书的。
既然这样,那报纸上刊登奏疏,也不算是侵夺了都察院的纠劾之权。
看完这份奏疏,高拱也觉得这个办法绝妙。
这样一来,房山矿洞的这类涉及官府的报导,就只有《乐府新报》这样的官方报纸能报导了。
因为其他民间报纸的编辑不是朝廷的大臣,不能向皇帝上奏。
苏泽这个办法,绕开了科道对于《乐府新报》侵夺言官纠劾权的指控。
罗万化可是隆庆二年的状元,翰林院官员,他都不能上书揭露房山县令的罪行吗?
那科道岂不是要站在所有清流官员的对立面上?
而这份奏疏没有再什麽言论权,等于重新将议政权限定在士大夫阶层中,也打消了张居正之前的顾虑。
如果只是让《乐府新报》去报导,似乎也没什麽不行的,就等于在科道之外,又设置一个舆论监督的机构罢了。
官僚体系增设权力机构,这也是正常的事情,科道就是再不满,也能通过皇帝和内阁权威压下去。
高拱将苏泽的第二份奏疏传阅,众阁臣看完后,高拱才说道:
「本官以为,苏子霖这第二份奏疏还是妥当的。」
张居正丶赵贞吉纷纷点头,显然苏泽这第二份奏疏更合他们的心意。
高拱也明白了苏泽分两次上书的意思,先用第一份奏疏让众人顾虑,再上第二份奏疏获得支持。
高拱紧接着又说道:
「那这第二份奏疏,还是先留在内阁议一下,先将苏子霖的第一份奏疏送入宫里,诸位阁老以为如何?」
内阁已经接受了苏泽两份奏疏的大喘气,没理由不让皇帝也感受一下。
而且皇帝看完这第一份奏疏还要下发科道,这之后再抛出第二份奏疏来,科道应该也更容易接受。
赋予所有人议政权,和分一点议政权给《乐府新报》,这点帐科道还是能算清楚的。
——
苏泽自然是故意这麽做的。
这两份奏疏,名字都叫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
要开一扇窗,首先要先拆屋。
自由议政权好不好,当然好。
如果朝廷官府不受批评,那结果自然是肆无忌惮,仅仅靠着科道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更别说官场上,官官相卫本就是常态。
如果不是苏泽改变了历史,等到了万历年间,大明科道就完全沦为党争工具了。
但是在这个文盲率占比很高的大明朝,自由议政权会沦为少数人的工具。
正如原时空明末党争那样。
但是苏泽写第一份奏疏,也不仅仅是要「拆屋子」。
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苏泽的奏疏必然会传阅,这等于给天赋议政权这个理论埋下种子。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苏泽就可以再拿出这个概念出来。
而第二份奏疏就是「开窗子」了。
只是要求科道让渡一些监察权,而且不是给所有的报纸,仅仅是给官报一家。
如此一来,科道自然知道怎麽选。
所以真正放入系统的其实是第二份更温和的奏疏。
——【模拟开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二)送到内阁。
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一)的影响,内阁全体同意你的奏疏。
高拱丶张居正丶赵贞吉都赞同你的奏疏。
皇帝在科道奏疏轰炸后,先后看完你的两份奏疏,也对你第二份奏疏的解决方案很认可。
也先将你的第一份奏疏下发科道,接着通过了你的第二份奏疏。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910。】
【模拟通过,本次模拟不消耗每月模拟次数。】
果然模拟通过了。
苏泽露出笑容,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解决了罗万化官报发行的问题,至少在这段时间,靠着这类深入的社会新闻报导权,《乐府新报》能保证一定的销量。
又在科道之外增加了媒体监督的渠道,能多一份监督渠道总要比原来进步。
也打破了科道官员对于议政权的垄断,讨论天赋议政权提供了基础。
果然,系统探出了结算报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二)通过,《乐府新报》开启了媒体社会调查新闻的先河。】
【《乐府新报》在罗万化担任主编的时候,刊发了很多揭露社会问题的新闻,推动社会进步。】
【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一)却在后世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成为论述天赋议政权的着名理论资料。】
【这两份奏疏开启了公民议政的时代。】
【国祚不变。】
【威望+200。】
【剩馀威望:1110。】
国祚不变。
果然媒体的发展,对于一个政体来说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舆论监督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是在官方控制力下降的时候,媒体又能加剧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变革的加速剂。
这麽算下来,能维持国祚已经不错了。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
不过从这件事来看,大明这帮言官的工作还是太不饱和了,竟然联合起来攻击《乐府新报》。
苏泽掏出【事后画册】,很快就有要让科道言官忙的事情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