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楚宗案(2 / 2)
通政使杨思忠陪着前任喝茶,但是两人说话中含枪带棒,似乎并不是那麽愉快。
李一元阴阳怪气的说道:
「通政司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杨大人身边那个经历官像个木头一样,一问三不知,也不知道您这位通政使是怎麽调教的。」
杨思忠脸上含笑说道:
「那还不是李大人走的匆忙,要不然杨某上奏陛下,请您回来做这个大银台?」
见到两人斗嘴,苏泽恨不得退出偏厅。
说起来这事情也和自己有点关系。
前任刑部侍郎洪朝选就是因为自己的奏疏倒台的,当时刑部侍郎空缺,李一元为了能顺利填补,不肯当时的通政副使杨思忠请辞。
结果是李一元成功脱坑,却让杨思忠坐死了大银台的位置。
双方的仇怨就这样结下,所以苏泽看到李一元也坐在偏厅,自然是十分的惊讶。
见到苏泽进门,两位重臣换上另外一幅面孔。
通政使杨思忠上来迎接苏泽,李一元也离开座位致意,等到三人再次坐下,杨思忠直截了当的说道:
「苏翰林,就开门见山了,今日我和李侍郎请您过来,是因为一件难事。」
杨思忠递来一堆资料,苏泽首先就看到一份联名血书。
原来是这个案子。
苏泽看完了血书,就知道这是明代着名三大案之一的「伪楚宗案」。
隆庆四年,也就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封藩于湖北武昌的楚恭王去世。
楚王留下遗腹子朱华奎丶朱华壁,按照大明宗法,应该由朱华奎继任楚王。
但是关于朱华奎的身世,楚藩内部多有质疑。
楚宗质疑的原因也很简单,朱华奎丶朱华壁是遗腹子,在他们母亲,宫人胡氏怀孕的时候,楚恭王已经重病。
所以武昌的楚宗有传说,说是朱华奎其实不是楚恭王的儿子,而是楚恭王妃之兄王如言的侍妾尤金梅之子。
朱华奎丶朱华壁是在楚恭王薨了之后,才被抱入王府的。
假楚王之说在武昌泛滥,不少楚藩宗室都对兄弟的身世有所怀疑。
于是就有楚府宗人辅国中尉朱华趆,携带楚宗血书来通政司告状。
通政使杨思忠接到这样的举报自然头大。
这案子涉及到宗藩事务,又涉及皇家血统,杨思忠上奏之后,隆庆皇帝命令通政司会同刑部处理。
于是杨思忠和李一元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请苏泽来帮忙。
毕竟苏泽是处理大明宗藩事务的第一人。
苏泽也没想到,伪楚王案竟然提前上演了。
在原时空,伪楚王案是在万历年间才爆发。
同样是楚地宗室质疑楚王的身份,翻出了这起几十年前的旧案。
当时的万历皇帝让湖广官员核查,但是湖广巡抚赵可怀得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
而当时的朝堂又因为党争,将这起案子搞成了迷案。
后来楚王朱华奎不断上书,又向万历皇帝捐了大一笔银子,这案子终于结束,皇帝驳回了楚宗的上书。
但是案件审理一塌糊涂,案件审理下来谁也不服。
伪楚宗案之后还有馀波,楚王朱华奎在案后向皇帝送万寿节礼物,又被传是楚王向皇帝行贿,要诛杀举报的楚地宗室。
于是楚地宗室聚众冲毁楚王府,抢劫了楚王准备送给万历的礼物,史称「劫杠案」。
这场案子还打死了前来缉凶的湖广巡抚赵可怀,还引起了万历朝堂的一系列动荡。
只是不知道为什麽,在这方时空,楚宗案在楚恭王刚去世就爆了出来。
苏泽对楚地宗室没有好感。
从「劫杠案」就可以看出来,楚地宗室都已经烂透了。
楚地宗室占据了湖广大量肥沃的土地,但依然贪婪不知道满足。
楚宗连巡抚都敢杀,可见平日是多麽横行乡里的。
湖广官员管不住楚地宗室,楚王府则忙着内斗。
楚恭王死后,由朱华奎叔公武冈王朱显槐代理府事。
武冈王朱显槐也是狠人,史书上说他「剥削宫眷寝园,置之绝地,凌逼加于太妃,受贿杀人,罪恶暴着」。
朱显槐还偷窃楚王府财宝。
原时空爆发楚宗案,是因为朱华奎承袭王爵后,严厉对待楚地宗室,才引起反弹报复。
但是朱华奎也不是什麽好人。
他在位楚王六十三年,府内钱财堆积如山。
明末的时候,张献忠进攻武昌时,湖广地方大员齐聚楚王府,跪求朱华奎捐资助饷,朱华奎指着洪武朝所赐之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后来张献忠攻克武昌城,「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下令将朱华奎投入长江。
在苏泽看来,楚宗就和辽王丶代王一样,全都是烂透了。
没想到自己没有去找宗室麻烦,楚宗自己找上门来了。
苏泽再看向两人,李一元说道:
「楚宗内乱,礼部和刑部要派员详勘,如何处置楚宗,我们还是想听听苏翰林的意思。」
老狐狸。
看这样子,虽然杨思忠说是难事,实际上难的不是调查楚宗案件,而是要对楚宗下手,拔除楚宗这个毒瘤。
李一元又说道:
「苏翰林,近十年来,湖广关于楚宗的案件近千起,因为涉及宗室,所以只能交给楚王府处理。」
「先楚王对待宗亲『宽仁』,就算是大罪也只是训诫一顿了事。」
说到「宽仁」的时候,李一元脸上带着冷笑。
显然这位对宗亲「宽仁」的楚王,是对整个湖广地区百姓的残忍。
在对付楚宗的事情上,杨思忠和李一元站在了同一立场上,他也说道:
「通政司在武昌设有经历所,根据经历所上报,武昌官府百姓都对于楚宗满是怨气,还有官员上书要求仿照荆州辽王例,废除楚宗的。」
两人看向苏泽,苏泽是朝中的废藩派头子。
苏泽果然不负他们的期望,点头说道:
「两人大人所言苏某明白了,这件事苏某义不容辞。」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