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请开吏科试选才疏》(2 / 2)

加入书签

「汝默兄,可不要冲动啊。」

申时行说道:

「子霖兄,这不是我冲动,而是思虑后的结果。」

「我朝阁部重臣自有青云之阶,不若唐宋宰辅要亲历州县之制。」

「师相和几位阁老,还有子霖兄都是天纵之才,国朝制度反而能让你们早登青云,但是对我这样的庸才来说,却不识基层之苦了。」

苏泽沉默了一下,你申时行都是庸才,那其他人是什麽?

但是申时行萌生了要去地方任职的想法,苏泽大概也是支持的。

很多基层的问题,如果不是亲历是根本看不到的。

「既然汝默兄有了定计,那和嫂嫂说了吗?」

申时行说道:

「说了,等我离开京师后,家里就要托付子霖兄照料了。」

苏泽点头应下,两家是通家之好,就是申时行不说,苏泽也会照顾的。

但是申时行又面露难色说道:

最⊥新⊥小⊥说⊥在⊥⊥⊥首⊥发!

「可我还有一事要请教子霖兄,外任哪里比较好?」

苏泽明白申时行的意思,他肯定不是为了捞好处要挑个肥缺,而是要选个能锻炼自己的位置。

苏泽也开始思考起来。

如今申时行的官位和自己一样,都是正五品。

京官外任一般要升三级的,也就是说外任的职位最高可以是从三品。

不过从三品也算是封疆大吏了,正常申时行这个级别外任,也就是知府这个级别。

苏泽想了想说道:

「天津兵备道如何?」

天津兵备道?

申时行很快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天津兵备道,就是管辖天津卫以及直沽港口的主官。

直沽的位置特殊,在苏泽开埠后更是特殊。

明太祖朱元璋在天津设置卫所,设有天津三卫,早期直沽就是一个大号卫所,所有的土地都是军屯,所以由天津三卫管辖。

等成祖朱棣时期天津日益繁荣,于是朝廷设置都督府,三卫由都督府管辖。

嘉靖年间,嘉靖设置兵备道衙门,将都督府的职责划入天津兵备道,由将天津地区的民政司法也划入其中,终于完成了军民合一的统一管辖。

这个职位,是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特殊职位,一般只有大明边疆地区才会设置,天津兵备道就是特例中的特例。

但是还不仅仅军政和民政。

天津兵备道还要负责直沽钞关厅,也就是直沽钞关税的事务,对接户部。

天津兵备道还有负责直沽漕运的职责,负责通往京师漕运工作。

天津兵备道下还有宝坻县丰财场,这是京畿地区最大的盐田,所以还有盐政工作。

天津兵备道可以说是整个大明最难当的官儿了,涉及到军丶民丶漕运丶盐业丶商业,比内陆地区的布政使都要难当。

申时行也意动了。

但是他又说道:

「这个职位,以我的资历,能坐上吗?」

苏泽笑着说道:

「天津兵备道可是个苦差事,前任离任至今还没人补缺。」

「如果汝默兄真的想去,我会帮你争取的。」

听到苏泽这麽说,申时行就明白这事情应该是稳了。

苏泽在高拱心中的位置,他和选郎张四维的关系,区区一个兵备道自然不是问题。

申时行认真的向苏泽行礼道:

「多谢子霖兄指点迷津,还请子霖兄帮我某这个差事。」

苏泽自然一口应下。

——

十月二十九日,皇宫中。

为了苏泽的奏疏,外廷已经吵了四五天了,隆庆皇帝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同意苏泽的奏疏。

祖宗之法自然是一个方面,隆庆皇帝也担忧自己增设吏员的数量来徵收商税,给自己史书上评价染上污点。

为了收税增加吏员,怎麽看都不是明君应该做的事情。

到了今日,隆庆皇帝也开始重视自己的史书评价来了,不愿意给自己染上污点。

如果不是内阁三阁老都上书支持苏泽的奏疏,隆庆皇帝大概早就驳回苏泽的奏疏了。

外朝反对的声浪越来越大,隆庆皇帝已经准备驳回苏泽的奏疏了。

皇帝刚刚拿起这份留中多日的奏疏,提督东厂的冯保走进了御书房。

冯保手里捧着厚厚的文书,他进入御书房后向皇帝禀告道:

「陛下,这些都是东厂和锦衣卫审讯丁靖轩的供状。」

隆庆皇帝想起了那个胆大包天的户部郎中,丁靖轩贪墨金花银,着实是犯了皇帝的忌讳,所以被特旨抓入诏狱审讯。

隆庆皇帝还特意命令冯保这个厂公督审,而冯保也没想到从丁靖轩口中审出了那麽多的事情,所以连忙带着供状和审讯勘验结果来汇报给皇帝。

隆庆皇帝翻看着丁靖轩的供状,除了御史弹劾的侵占金花银的问题外,丁靖轩还供认了其夥同豪商,逃避钞关税的罪行。

「浒墅关一地,丁靖轩就夥同商人逃避钞关税,他受贿多达万两,那这些商人逃税多少!?」

隆庆皇帝也震惊了!

他记得前阵子张居正上奏的户部帐本,浒墅关一年的钞关税总共也就十几万两,而丁靖轩一个人就受贿万两,那这些商人逃税多少?

而这还只是豪商贿赂丁靖轩一个人的!

隆庆皇帝越看越是心惊,丁靖轩被吓破胆子,将自己为官以后受贿的事情都说了出来,帮着下面逃税,是户部官员主要的受贿手段。

看完以后,隆庆皇帝看向冯保,冷声说道:

「这就是百官都反对苏子霖募新吏,征商税的原因吧?」

「有了新吏徵税,他们就没有了从中受贿的机会了!?」

冯保自然不敢回答隆庆皇帝的问题。

隆庆皇帝又说道:

「这些商人宁可给户部郎中行贿,也不愿意给朝廷交税,群臣说的与民争利,说的就是这些『良民』?」

「这民利到底是入了百姓的口袋,还是入了奸商和贪官的口袋?」

隆庆皇帝抽出苏泽的奏疏,御批后交给冯保道:

「就按照苏爱卿所奏,在顺天府募新吏,依令开徵商税。」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