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4(1 / 2)

加入书签

肥,开春后用在地里对庄稼好,他二话不说就带着媳妇挖地去了,虽然至今他都不知道自家那坑里的东西怎么就能对庄稼好了,又为什么要拌进地里,但是也不妨碍他一听说知府大人让他们种新粮种,立马就打算空出家里的两亩地来。

而沙大头,家里四口人,总共也就三亩地。

就在大家还在犹豫的时候,官府又贴出了告示,说种植大豆的人均可跟府衙签订契约,等五个月后,收获的大豆都可以卖给官府,官府照市价收,有多少收多少。

这下心动的百姓就更多了,也就是说他们只要种了,五个月后就能赚上一笔,而且据府衙说,这新粮就是前面十文钱一斤的粮里面掺的,饱腹感极强的一种粮食,除了叫人肚子胀气不太舒坦,没什么大毛病。

“都是粗粮,吃什么不是吃呢,这种的还能饱肚子,能填饱肚子的都是好粮!又不要钱,就是后面拿粮抵,第一年一抵五,算下来比麦种可便宜多了。再说,就是自家不吃也不愁卖不出去,。”

百姓们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只是毕竟还是头一年,一千又没有种过这叫做大豆的东西,怕自己种不好,也不敢要太多的粮种,大多是想着种一亩两亩的试试看。

自然,也有一点都不种的,官府也不会强求。

“各县的麦种豆种是都在种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下几场雨了。”王文汇报的时候叹了口气。

春雨贵如油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北地本就少雨水,这样等老天下雨吃饭实在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赵丰年沉思片刻,“我记得小河村是不缺缺水的。”

“小河村的河是玉带子河的分支,却是是不缺水的,咱们北地有个说法,那玉带子河的尽头在天上,是仙人的水壶倒下来的,所以一年四季从不干涸,只是玉带子河只有一条分支经过小何村,其余的直接拐了一道弯去了其他地方。”

赵丰年之前找到了北地的县志,又曾在青州书院看过青州跟岚州的地形图,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无论是青州还是岚州的河,源头都是这里的玉带子河,玉带子在北地边上拐了一道弯,主支流淌下去,去了青州,又到了岚州,只不过那边便不叫这个名字了。

不过,玉带子河在小河县外还有几条分支,赵丰年想了想,将那几条分支记在了脑海里。

北地人力不够,百姓光是种地吃饭已经很成问题了,空不出那么多人手来,当务之急是先保证春耕顺利进行。

赵丰年将自己关在书房,花了半日功夫,画出了一张图纸。

出门的时候撞上赵来贺,赵来贺将那画好好打量了一番,愣是没瞧出什么名堂来,“要是你外祖父舅舅在就好了,他们铁定连夜给你做出来。”

赵丰年也有点想柳大他们了。

不过好在之前盘火炕的时候,府衙就跟几个手艺不错的匠人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会儿赵丰年让大胖把图纸交给他们,让他们务必要在五日之内完成。

那头,匠人们接到图纸,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觉得像是车轴子,但是图纸非常详尽,加之知府大人要得急,他们也顾不上研究探讨,就开始日夜不休赶制,这才赶在三日内将东西做了出来。

看着地上各式各样的零件,又是木棍又是木斗,一众匠人都挺疑惑的。

“陆老大,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七零八碎的?”

领头的摇摇头,决定亲自送去府衙。

赵丰年听人说匠人们将东西做了出来,当即过去看了看,拿起零件挨个查看,一边看一边点头,几个木匠知道这是没问题了,便送了一口气,正打算告辞,却听知府大人请他们派几个人跟他一道去趟小河县。

领头的陆木匠听了连忙点头,他本就对做出的东西好奇不已,余下几人见状,也一起跟了上去。

府衙其他人没在意,毕竟瞧着这东西,少不得一会儿还要让人家老师傅解释怎么个用处呢。

殊不知,匠人们也一头雾水。

“知府大人!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不知知府大人今日,带着这么多人来是有何要事?”何县丞一听说赵丰年来了连忙出来迎接。

“何县丞,我这里得了一样好东西,你们县哪个村是在落差比较大的河段附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