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治河(1 / 2)

加入书签

第169章 治河

京师,紫禁城。

向来都是愁眉苦脸的崇祯皇帝,难得挂上了笑容。

站在立身镜前,左右晃晃打量了一番身上的龙袍。

眼瞅着皇帝的威仪展现在了立身镜中,方才满意去往御书房。

朱元璋时期,老朱规定每天都要上朝。

五点之前开会,那是真的折腾。

这条祖制,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被废弃。

早朝改成了三六九每旬三次。

到了万历时期,则是完全成了摆设。

崇祯皇帝勤奋,早朝的频率大幅度加强,可也做不到一天一朝。

国家诸多事务,主要还是由内阁处置,转交司礼监批红,再呈上皇帝案头。

来到御书房坐下,崇祯皇帝伸手拿起第一本奏疏,就是喜讯。

『江南林贼与辽东建奴对战,皆死伤惨重。』

看到这个,崇祯皇帝不自觉的露出笑容。

无需朝廷耗费一兵一卒,两大贼寇自相残杀,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大伴。」

崇祯皇帝看向秉笔太监「这两大贼寇,死伤几何?」

「回皇爷话。」

王承恩主动将这份奏疏摆放在最上边,自是早已经做好了功课。

「据闻,两贼厮杀极为惨烈。」

「尸横遍野,尸骨如山。」

「血流漂杵,大地为之浸透染为红色。」

「尸首太多,皆仍入运河之中,运河为之断流!」

「下游渔民捕鱼,剖鱼腹见爪甲,皆不敢食。」

「两边战损,当在十万之数,皆为积年老贼也!」

王承恩描述的绘声绘色,好似他在一旁亲眼旁观了整场大战一般。

可实际上,这些都是他的幕僚们的代笔。

背下来了在皇帝面前表示一番。

毕竟,哄皇帝开心,方是他们这些大太监的生存之道。

崇祯皇帝果然欢喜不已,嘴角都快扯到耳根去了。

「都死绝了才好!」

这两大贼寇,一个占据辽东多年,杀掉了不知道多少明军,逼着大明每年投入辽饷,养着尾大不掉的关宁将门。

另外一个更可恶,抢了大明最为富庶的江南之地,还切断了漕运。

如今京师内粮价高达斗米好几两!

这还是因为鞑子南下没围城,否则更贵。

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开了罐橘子蜜水罐头奖励自己。

随口问了句「贼寇残部何去?」

王承恩心头一紧,面色却是不动如山。

「当是各自溃散。」

好不容易伺候完皇爷,离开了御书房的王承恩,仰头看向天空骄阳。

口中喃喃低语「打完了,就赶紧回去吧~~~」

上次林道过来,打完了直接回江南。

可这次,他没走。

追击鞑子的各路兵马逐渐返回,上缴首级俘虏,领取赏赐之后,许多兵马携带大量物资奔赴山东各府县。

清理地方士绅地主城狐社鼠打行乞丐,重建衙门,招募青壮组建正兵营,分发田地提供赈灾物资。

天灾是可以应对的,前提是没有人祸。

林道打跑了外来的人祸,清理了当地的人祸,还主动寻机会给当地百姓们提供生路。

「趁着黄河决口,下游水位降低乾枯。」

来到临清州的林道,安排工作队去各地徵募民夫「发动民夫清理黄河河道淤积,加固沿河堤坝。」

黄河治水,是千百年来,每个朝代都要面对的巨大工程。

这条蜿蜒咆哮的巨龙,时不时的就要闹腾一番,沿河百姓世世代代都是深受其害。

现在这个偌大的难题,轮到林道来管了。

「一天给三顿饭。」

林道的应对办法,就是大规模的招募河工,先行对河道大整一番「提供工具,再给些工钱。」

「再派人去河南开封看看。」

「看看被挖开的缺口堵住了没。」

「若是没有,得尽快安排填补。」

「否则黄河水一直灌入平原,得死多少人~」

无论是流寇还是朝廷,都不重视黄河决堤之事。

或者说,他们就算是想重视,可却是没有那份能力与精力。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有太多的事情,比维护黄河要重要的多。

『突突突突突~~~』

大雨之后持续多日的阳光暴晒,乾枯的河道里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声响。

开着超级挖掘机的林道,不断推拉各种操纵杆,驾驭着挖机铲斗,挖出一斗接一斗的淤泥,堆积在大堤上。

两岸围观的人,那是人山人海。

许多人烧着香,口中念念有词的向着挖掘机行大礼。

这等庞然大物能自己动,就已经是神物了。

更别提其一铲斗下去,能挖出来数十方的淤泥。

这若是换做人力,得几十号人干半天!

震撼与膜拜之后,亲卫军士们纷纷上前,督促民夫们速速去干活。

这些民夫们,握着发放下来的各式铁器,分队下河道,不停的挖掘淤泥。

所有人都是分工合作。

有拿着铁锹挖泥的,挖出来的淤泥铲入一旁的编织袋里。

抗编织袋的人,见着装满了就两人一组,扛起编织袋上大堤,将淤泥堆放在大堤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