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1章 要装的有格调(1 / 2)

加入书签

第391章 要装的有格调

97年7月初,泰铢金融体系崩溃,大量资本携款外逃。

这场风暴很快席卷东南亚地区,棒子和印泥几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冲击。

前因后果无需赘述,总之就是亚洲国家货币贬值明显,出口贸易大幅下跌。

很神奇的,除了东大之外,印度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也近乎「完好无损」。

分析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方面:一,外汇管制;二,对外贸易有限。

别看卢比在国际货币市场不受待见,但印度政府始终控制着汇率波动。

只要苗头不对,就会下场干预,主打一个强势。

当然最主要的是政府没有开放金融市场,外资到这里别说搅风搅雨,能不能出去都是个问题。

印度赚钱印度花,此乃世界名言,一视同仁。

像泰国那种股份被外资把持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从来只有印度宰外资,哪有被人宰的道理。

此时印度的经济也大多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出口额占GDP总值还不到10%。

这与严重依赖外资和出口的泰国丶马来等国,有本质区别。

说白了就是不够开放,外资没法深度参与印度国内的经济。

不过影响终究还是有一点的,为了缓冲外部冲击,避免外汇储备耗尽,在印度政府的干预下卢比贬值了15%左右。

现在1美元能兑到45卢比,原材料的进口压力增大。

部分出口型公司的业务遭遇困境,有的直接破产。

苏尔电器也明显感受到了这股寒流,这两年海外贸易的份额不断增长。

可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一个月以来,海外订单就接连被砍。

虽说苏尔电器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波斯湾国家和非洲,但这场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开始影响全球。

以前每个月能出口七八十万台各色家电,现在又回到了去年初的水平,大概五十万台左右。

这对利润的影响,已经非常可观。

不过罗恩也没急,急也没用。

这种席卷多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属于不可抗力,不受个人意志左右。

他没急吼吼的飞去古吉拉特或者孟买,而是先来了新德里。

孟买的工业银行那里打来电话,以后他的钱很难再悄无声息的转移到国外了。

这场金融危机让印度国家银行吸取了教训,他们开始强化监管,收紧资本转移的渠道。

前几年在孟买工业银行行长的放水之下,罗恩把自己的小金库慢慢全倒腾到了海外。

他有多个国际银行帐户,累积的存款高达二十五亿美元。

苏尔电器丶水泥厂这几年的进项都在这儿,他早有先见之明,知道卢比贬值是大趋势。

于是为了保值,多馀的现金全被换成了美元。

印度国内的帐上还有两百亿卢比的资金,用作周转。

投资丶工程建设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现金流。

现在泱行加强监管,他的钱再想出去就难了。

偏偏罗恩名下各种产业都慢慢开始进入收获期,金奈的港口即将启用丶丹巴德的煤矿正在开采丶加尔各答的工厂也已经完工.

加上如日中天的苏尔电器和逐年扩大的水泥厂,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到年底光是利润,每个月可能就有一百五十亿卢比左右。

这些钱不换成美元,难道等着贬值吗?

他当然考虑过加大投资来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只不过想来想去印度国内暂时都没有好的风口。

那麽有合法途径,把公司帐上的卢比换成美元吗?

有,担保函!

这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金融工具,本质上讲就是国有银行给你一份文件。

你拿着这份文件,可以从外国银行获得信贷。

说白了就是国家背书,让企业合法的筹集外汇。

优点是没有巨额的兑换费用,官方汇率也避免了黑市高昂的手续费。

因为这种换取外汇的方式相对划算,无论是美元还是英镑,所以很多公司采取「担保函」这种做法。

但想要拿到担保函,就得留下抵押物。

可以是你借来外汇的一部分,也可是卢比这样的现金。

只不过印度政府自身的外汇储备有限,担保函能兑换的美元数量也有限。

如苏尔电器这样的巨头,每年只有一亿美元的额度。

太少了,苏尔电器一个月的利润就比这多。

罗恩来新德里就是想约见某个银行部门的高官,他不要担保函,他只要自己的钱能顺利出去。

那个部长有个癖好,就是喜欢雪茄,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雪茄。

新德里这种地方想找到雪茄并不难,但能提供品类齐全的雪茄的商店却不多见。

罗恩也是多方打听才找到了一个叫马尼什的年轻人,他是印度的两大香菸进口商之一。

马尼什性格乐观,英俊潇洒,精力充沛,处事圆滑,这使他的香菸生意很火。

他的产品在旅馆丶酒吧和俱乐部里有销售,不仅在德里这样的大都市卖的很好,很多二线城市也很畅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