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4章 提前享受詹森待遇(2 / 2)

加入书签

不是华国航班,而是巴国国际航空的民航机,作为缓冲,以防追踪。

华国代表化名约翰·金抵达狮城。

和基辛格一样,钻进无标记的黑色轿车。

上次可没有这种待遇。

这是实力所决定的待遇。

大家都知道,猴子之所以能够把鹰给捅下来,是因为熊猫在后面给他们造带瞄准功能的竹竿。

之前你们谈,我们是看在阿美莉卡的面子上来做这个东道主。

对华国方面也就只是礼貌。

现在态度直线上升,也不管你是不是对东南亚输出东西了。

等到华国的谈判代表出现在别墅客厅的时候,基辛格露出疲惫的笑容:「阁下,你们在北越的礼物让我们印象深刻。

你们的进步速度太快了,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需要担心的对象就不是苏俄,而是华国了。」

基辛格只是谈判前用于破冰的客套话,谈判同样需要破冰。

但殊不知一语成谶。

华国代表淡淡道:「不,贵方的军事武器非常先进。

各种武器都要比我们先进太多。

GPS这种属于太空的武器,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

顾问先生,你难道没有意识到,我们给北越提供的所有武器都是出于防御原则。

我们暂时无法做到和阿美莉卡一样的飞机技术,那麽我们就要靠防空体系,靠飞弹和雷达来做防御。

我们没有办法进攻,那麽就把贵方的飞机打下来,保证战场在同一个水平线。」

华国谈判代表想到很多年前在高丽半岛的战争,如果那个时候,他们有现在这些设备,无法获得绝对制空权的阿美莉卡,一定无法给他们造成那麽大的损失。

谈判持续了三天。

双方达成了更多的共识。

在离开前,基辛格说道:「我们原则上同意教授前往尼斯参加今年的数学家大会。」

基辛格和华国代表的伪装之旅本应天衣无缝,但架不住苏俄方面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

苏俄知道华国和阿美莉卡关系要缓和吗?

当然知道。

从华国做生意只收美元他们就隐隐约约有感觉。

包括华国-阿美莉卡数学家大会,阿美莉卡桌球团队访问华国。

这些都是外交上的信号。

是双方关系缓和的前奏。

莫斯科已经嗅到了味道。

放之前,他们可以不管,不管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因为苏俄觉得华国和阿美莉卡不可能能走到一起,前奏永远也无法变成主旋律。

那时候谁能想到华国-阿美莉卡友好能成为主旋律啊。

双方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阿美莉卡和华国关系正常化,那你霓虹丶高丽和ROC这三个盟友还怎麽维系?

但当华国表现出了空前潜力,苏俄决定要争取华国之后,那麽他们就得介入了。

不介入不知道,一介入吓一跳,先是基辛格前往香江,苏俄就敏锐从华国官方报导中解读出:华国有重要人士在那几天不在燕京的消息。

不在燕京等于有很大可能在香江,和基辛格进行交谈。

结合1969年年底,在日内瓦的谈判,阿美莉卡谈判团队中除了林燃就是基辛格。

为此,莫斯科高度关注基辛格的动态。

试图找到任何双方可疑的互动。

第一次狮城对话,莫斯科晚了一步。

只是察觉到,但没有拍到关键证据。

第二次狮城对话,莫斯科的精锐在樟宜机场早就准备好了。

从白宫方面对外发表安全顾问基辛格要前往泰兰德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非正式会谈的时候,安德罗波夫意识到机会来了。

来自欧洲的商人早已潜伏在机场周边,配备长焦镜头相机和无线电设备。

当天莫斯科的莱卡相机分别捕捉到了两幕。

一幕是基辛格走出飞机,扫视四周,然后钻进同一辆黑色梅赛德斯。

另外一幕则是华国代表钻进黑色梅赛德斯。

车辆都是同一辆。

照片里的关键细节也类似。

相同的车辆和机场背景。

在后者里,莫斯科拍到的照片甚至捕捉到了Kuan Yew的半边脸。

「这不是巧合!」苏俄的精锐拿着照片喃喃道。

内心既有完成任务的喜悦,同时也有对三国命运的不安。

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部,大量报导从这里发出去,影响着这个国家。

最近他们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越战,告诉民众越战当前的真实情况,那麽多飞机坠落是怎麽回事,华国人的技术到底到了什麽地步。

布拉德利和往常一样,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编辑们写好的报导。

此时不是实习生,已经是正式员工的吉米·威克林走了进来,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布拉德利像是条件反射一样:「又是V?」

吉米点了点头,递过去一个棕色信封,信封上没有邮戳,只有一个潦草的手写字迹:「V」。

信封鼓鼓的,里面显然塞着几张照片。

KGB们的恶趣味。

或者说,这个时代匿名爆料者们的恶趣味。

因为V太多了。

所以反而你没办法判断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V也没搞什麽防伪标识。

「什麽照片?」布拉德利一边打开,一边问道。

吉米有权限打开,他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吉米咽了口唾沫:「先生,我也不知道。

信封就扔在门外的邮箱里,没有寄件人。

里面是几张黑白照片,看起来像间谍片里的东西。

我瞅了一眼,但完全搞不懂这是啥意思。

两个男人钻进车里?一个东方人,一个西方人?

时间戳什麽的,我判断不了这代表啥信号。」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