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3章 他别无选择(1 / 2)

加入书签

第423章 他别无选择

尼克森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白宫东厅陷入了混乱。

记者们纷纷冲出大厅,争抢着电话亭,要将这个惊人的消息传回各自的编辑部。

在人群的喧嚣中,两个来自不同媒体的总编挤在一起,他们的对话充满了争论和不安。

「这太疯狂了,卢斯!」《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难以接受:「就凭一盘模糊的录像带和半年前的弹道报告?他就这样毁掉了我们好不容易才看到的和平希望?」

时代周刊的总编亨利·卢斯低声反驳道:「视频并不模糊,本,我仔细看过,多勃雷宁的脸很清楚。」

「那又怎麽样?这能证明苏俄政府下令了胡佛的暗杀吗?」本·布拉德利的声音同样压得很低,毕竟这样的观点在现在发表不那麽合时宜:「这只能证明苏俄大使馆的人出现在了那里。这可能是个巧合,也可能是个陷阱。

我们的总统,就因为这个,要让和平协议作废,要让更多的阿美莉卡年轻人去送死?」

亨利·卢斯沉默了,他知道本·布拉德利说的是事实。

从证据链来看,尼克森的结论并不严谨。

「这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本,这是政治。」卢斯缓缓说道,他的声音充满了无奈:「你得理解尼克森的处境,他在竞选时承诺要带来和平,但和平迟迟未来。

反战情绪已经让他焦头烂额,现在又出了胡佛遇刺的事情,民众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

他别无选择,他别无选择。」

他看着本·布拉德利,眼神里充满着对政治现实的洞悉。

卢斯接着说道:「就我的感受来说,尼克森可以因为外交上的错误而被历史批评,但如果他无视民众对胡佛被杀的愤怒,他就会被民众所唾弃。

胡佛不是什麽好人,但是在大众视野中,他怎麽样都是一个为阿美莉卡工作了超过四十年,还是在联邦调查局这样的机构工作超过四十年的大人物。

这样的大人物都能被以堪称羞辱的方式当众处决,民众们对苏俄的不满已经来到了顶点。」

本·布拉德利深感无奈,因为他知道卢斯说的是事实。

「他知道民众想要的是什麽,」卢斯继续说:「他们想要和平,但更想要尊严。

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国家的英雄被外国势力暗杀,而他们的总统却无动于衷。

如果尼克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和平协议,他会失去选民的支持。

本来反对者们就对尼克森虎视眈眈。」

本·布拉德利的脸上写满了挫败感:「没错,华盛顿的大人物们总是这样。

这次不过是历史的重复,他宁愿用战争去换取自己的政治生命。」

卢斯看着远处白宫的尖顶,再次重复刚才所说的话:「他别无选择。

因为选择强硬是他唯一的选择。

换任何一位总统来,在这个时间点,都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新闻发酵以来,位于华盛顿的苏俄大使馆就一直被团团围住。

愤怒的人潮丶联邦调查局和特勤局的车辆丶来自四面八方的抗议者。

从V的录像带曝光以来,这里就再没有享受过平静。

在尼克森总统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白宫外面的愤怒人潮迅速转向了华盛顿的苏联大使馆。

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聚集。

因为1961年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人员享受豁免权,苏俄和阿美莉卡都是该公约的签署国。

大使享有完全的刑事管辖豁免,不会因任何刑事犯罪被逮捕或起诉。

但大使馆内部,电话和电报的声音此起彼伏,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多勃雷宁脸色苍白,他知道到了这个时间点,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他必须亲自面对这场危机。

而他在等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最后决定。

到底要不要公开胡佛为苏俄工作的内情。

这几乎是唯一能够洗刷他们嫌疑的方式。

但这同样会有问题。

那就是,哪怕胡佛为苏俄工作,也不能说明这不是你们干的,毕竟如果你们闹翻?胡佛跳反,打算向华盛顿自首呢?

这反而佐证了苏俄人把胡佛杀了有充分的正当性。

只是说,这则更大的新闻能够造成公众信任崩溃和白宫极端被动处境。

为什麽会造成公众信任崩溃?

因为胡佛是反G的旗帜,是麦卡锡主义重要推手之一,在1950年的时候公开支持约瑟夫·麦卡锡的扩大调查。

结果现在你告诉我说埃德加·胡佛为苏俄工作?

这就有点类似恐同是深柜一样,类似告诉你主张保守主义,主张同性恋是一种病,应该被放逐到世界边缘的教会主教实际上私下是同。

这会造成信众们内心崩溃的。

「按计划A执行。」

遥远克里姆林宫传来的电报只有短短一句话。

多勃雷宁知道,克里姆林宫已经做出了决定。

他来到大使馆大门前,周围是荷枪实弹的阿美莉卡警察和疯狂的记者。

此时多勃雷宁的脸上没有一丝恐惧,只有作为老练外交官的冷静和坚毅,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站在这里,不是为了为我自己辩护,」多勃雷宁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喧嚣的华盛顿街头回荡。「而是为了捍卫苏俄的尊严和名誉。

阿美莉卡总统的指控,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是对世界和平的恶意破坏。」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继续说道:「我承认,我和我的人员,在埃德加·胡佛先生去世当晚,确实出现在了胡佛先生的别墅。

但我们的目的,并非如尼克森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们是接到了匿名线报,得知有人将对胡佛先生不利,我们是去阻止一起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去制造悲剧。」

现场一片哗然。

这有点太滑稽了。

苏俄人会去保护胡佛?

哪怕多勃雷宁说的是真的,他们提前得知了胡佛要遇刺的消息,那苏俄人去现场也是避免胡佛没死,去补一枪的。

多勃雷宁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记者,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我在此以我的人格和祖国的名义发誓,我,阿纳托利·多勃雷宁,绝没有杀死胡佛先生。

我也从未下令我的手下,对胡佛先生做出任何不利的行为。」

他知道,他的话听起来多麽苍白无力。

他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更准确说,克里姆林宫不允许他公布任何的证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辩解显得多麽可笑。

然而,他别无选择。

他必须坚持,必须否认,必须将这场政治风暴的责任,推回给阿美莉卡政府。

「这是一场阴谋,」多勃雷宁最后说道,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控诉:「这是一场由阴谋家丶由V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不希望和平,他们渴望战争。

他们不惜牺牲一个英雄的生命,来为自己发动战争寻找藉口。」

说完,他便转身回到了大使馆。

身后的铁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记者的提问声和闪光灯的此起彼伏。

多勃雷宁知道,他的声明,只能让这场风暴变得更加猛烈,而他和他的祖国将不得不面对来自阿美莉卡的怒火。

多勃雷宁不知道的是,为什麽克里姆林宫不公布胡佛的真实身份?

他们和胡佛之间有太多合作记录可以掏出来,只需要公布一件,就足以让胡佛是他们杀的的指控破产。

胡佛是我们的人,我们为什麽要杀了我们的人?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逻辑。

至于闹翻,胡佛为我们做了这麽多事,可能闹翻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