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2 /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这句《论语》中的箴言在日本传播开,衍生出有名的《三猿像》。以此为启发,千石决定将三张封面照归结为一个系列,在某些细节处相互呼应,并且针对不同版本的特点调□□格。
“没错,就是这个,”千石比出一个大拇指,对着川上加奈笑出一口白牙,“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动态的艺术品,但是千万不要变成僵硬的石像。”
听到千石的奇怪要求,一旁的七海建人眼角一跳。
川上加奈并没注意到七海眼里的复杂。她正在细细咀嚼千石的提示,努力揣摩拍摄时的状态。
艺术品经由艺术家之手,从某个动态演绎的过程中获取了相对静态的永恒。但是因为许多艺术角度的细节修饰,这些静态的存在又变得生动有趣,在观赏者的眼中拥有活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很多雕塑作品中,雕塑形象的衣装拥有非常细致的褶皱,让坚硬的石材在视觉上软化。有的女性身披薄纱,雕塑家则用褶皱、与人体贴合程度的改变模拟出轻盈、通透的效果,仿佛风一吹,她们身上的纱还能微微拂动。
要将这种欲动未动的感觉复刻至摄影作品,衣着与动作的流畅感只是第一步。真正艰难的仍然是表情管理。
千石清纯提及的《三猿像》有三种不同的状态,不看、不听、不语,对应的动作是遮眼、掩耳、捂唇。虽然是用来表现中庸处世、谨言慎行的准则,石像的情态却带了一丝灵动,将千变万化的思绪附加在固态的材质上。
没错,思绪是千变万化的。
就算控制住了语言、声音、视线,但是人的动态美仍没有被封死。思维不会被外界的动作遮掩,同样的,单纯遮住某一个五官也无法遮掩真正想要表达的状态。
川上加奈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灵感。
在镜头前,她穿着黑色贴身衬裙,外面披着玫瑰金绣线编制的斗篷,这点网纱面料根本无法遮挡冷风。好在千石让她坐在阳光下,用温暖的自然光代替了冰凉的室内光源,也为她的皮肤表面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在仰头望向太阳的时候,双眼因为刺眼的光线下意识微眯。川上加奈伸出手,用手掌制造出的小片阴影遮盖住双眼,眼睑微垂,既像是要继续闭眼,又像是要努力睁眼探寻手掌之外的世界。
捧着相机的千石清纯露出一个再满意不过的笑容。
在有了灵感之后,接下来的两套动作也是顺理成章。千石并没有开口阻拦,这就代表了肯定的态度。有了这一层保险,川上加奈延续之前的想法,顺利完成了欲听未听、欲语还休的镜头。
七海建人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他原以为封面照很简单,只需要对着镜头露出恰到好处的表情,摆出一个流畅的姿势,在摄影师的夸奖中按下快门。可直到亲眼见证一整个过程,他才意识到这些细节的难度与深度。
正因如此,在听到千石给出的复杂要求时,他忍不住在想,这是人类可以完成的内容吗?
更加出乎他意料的是,川上加奈的拍摄动作完全推翻了他的固有印象。
她直接将“需要拍摄一套照片”变成“偶然被捕捉到了一系列照片”,在掺杂了个人思考的过程中给予摄影师按下快门的机会,将静态的摄影转变为更加拿手的动态表演。
而为了给千石更多的捕捉时机,她需要在整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