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3章 大修染布厂,食品厂有家了(1 / 2)

加入书签

第373章 大修染布厂,食品厂有家了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

海滨市旧城改造一期工程的喧嚣渐渐平息。

老城区诸如华山路丶嵩山路丶泰山路丶五台山路等核心区域的居民们陆续用上了崭新的公共厨房和厕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然后建筑大队迅速转向,又开始对各条街道上散落着的空置废弃房开展维修翻新作战。

钱进已经去现场查看过多套空置废弃房了,这些房子的修缮工作与去年冬天雪后紧急修缮的居民住房截然不同。

嵩山路深处有一座民国时期的绸布庄仓库。

青砖外墙爬满了藤蔓,木质大门腐朽不堪,透过缝隙能看到里面堆积如山的破麻袋和厚厚的灰尘,工人进去得戴口罩,夏秋季节里面空气也弥漫着霉味……

乌龙山路拐角有一个废弃的小印刷厂,街道居委会一直想把它给推了,只是没有劳动力也没有上级单位给的拆改计划,所以这小破厂便一直孤零零的陈列着。

它屋顶塌了大半,里面锈迹斑斑的钢梁都露出来了,地面上散落着不知道什麽年代的工具,还有破碎的铅字和油墨桶。

钱进去看过,这房子跟建国后唯一的联系,就是墙壁上残留着一些褪色的红色标语。

再就是他听说琅琊山路尽头还有一座疑似旧染坊的院落,院墙已经半倒了,里面很多老鼠,居委会几次消杀都没用……

这种建筑大多建于民国甚至更早,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早已破败不堪。

墙体倾斜丶屋顶坍塌丶门窗朽烂是常态,杂草丛生丶鼠蚁横行更是标配。

它们早已不是住房,而是被遗忘的仓库丶废弃的旧店铺丶甚至早已停产的微型手工业作坊的厂房。

他看后很感慨,估计后世进入城市的新居民无法想像,原来城市曾经也这麽破败。

原来城市也有农村那种茅草屋……

新工程开始,建筑大队的队员们还是乾的很起劲的。

危房修缮是雪中送炭,解决了老百姓最急迫的住宿问题。

老破旧房和街道公共场所升级,是锦上添花,帮建筑大队和劳动突击总队赢得了好口碑。

现在,建筑大队四处修缮改造那些荒废房产,颇有点开疆拓土的意思。

为劳动突击总队开疆拓土。

队员们尤其是领导干部们都知道自家急需一个厂房给食品厂使用这件事,他们去跟各街道居委会对接的时候,也特意留意这种适合的厂房。

然后,还真找到这麽一间房子。

就是琅琊山路的那间染布厂!

钱进得到消息后,中午特意利用下班时间过去查看这个厂房。

琅琊山路在城北区,以前属于郊区,建国后随着海滨市慢慢发展,那片区域才被纳入城区。

这种老郊区地带有不少的民国工厂,他们要看的这座染布厂就是其中之一。

海滨市从清朝末年开始,就是国家着名的棉纺基地,配套产业还是挺丰富的。

琅琊山路比较僻静,属于小巷子。

钱进来到巷子口,接待他的宋铁柱急匆匆走出来跟他打招呼:「钱总,都勘察清楚了。」

「打听过这染布厂的情况了吗?」钱进问。

宋铁柱点点头:「打听清楚了,这个染布厂大概是六十年前开设的,小鬼子来了以后被强占了,它们给鬼子兵染军装。」

「解放战争的时候,厂房有点被战斗波及了,解放后轻工委想要修修补补,但是效果不佳,最终没用起来,它便一直荒废着。」

钱进闻言心里一凉:「啊?空置得三十年了?」

「没有,解放后修补来着,就是最后没用好,空置应该是十几年吧。」宋铁柱解释。

「不过我们中队的技工组去仔细查看过了,它主体结构是红砖加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虽然破得厉害,但骨架还在。」

「关键是它自带一口深水井,去年全市大旱,这口井一直出水,琅琊山路居委会就靠这口井供应了全街道的生活用水。」

「现在水质我让人初步查过了,清亮,没异味,我估计没问题,因为去年琅琊山路不少人家就喝它来着。」

「再就是钱总您往南边看,那个大烟囱是城北区发电厂的热力管道,附近还有个变电站,这样用电取暖都方便……」

钱进点头。

他来的时候经过了发电厂,注意到过这个便利条件。

尤其是发电厂的热力管道在附近,这个太重要了。

如果他们可以使用这个厂房做食品厂工厂,那麽是可以借用发电厂热力管道热量来开展工作。

比如烧锅炉,比如取暖。

随着宋铁柱的介绍,两人已经到了染布厂。

这厂房确实破败。

说起来建筑本体还是挺高大的,只是窗户破碎,墙体斑驳,没法上眼去看。

进入厂房,里面部分屋顶塌陷,院子里杂草有人腰那麽高,还有几台锈蚀的染布机器被破布盖在角落里,打开后正午阳光照在上面,如同巨兽的骸骨般。

钱进感叹:「这街道的孩子不合格啊,竟然没有拔这些铁皮拆了去卖铁?」

宋铁柱下意识说:「这都是大件,他们怎麽拆?这种铁他们能卖到哪里去呢?」

钱进一想,也对。

改革开放之前,街道居民卖破烂卖废品,稍微多一点就得居委会开证明。

孩童们别说拆不了这些破机器,拆的了他们也没法卖出去。

钱进转了一圈,对这个厂房还真挺感兴趣。

厂子主体框架结构尚存,尤其是那口被石板盖住的深水井,钱进趴在井口往下看,能感觉到有股子寒气往上喷涌。

搁在去年让他知道有这麽一口井,他得当宝贝。

队员们在寻找宝贝。

他们戴着安全帽,拿着手电筒和撬棍,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厂房废墟之中。

这些厂房里真藏有一些好东西。

不过现在他们主要在评估建筑的破损程度丶结构安全性,然后以此判断其改造潜力和未来用途。

瓦工师傅敲击着残存的墙壁,判断砖石的质量和承重能力。

木工师傅检查着尚未完全朽烂的梁柱,估算可利用的木料。

水电工则观察着是否有残留的管道线路可以利用。

「好地方!」钱进绕着厂区走了一圈,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深水井意味着生产用水可以自给自足,大大节省自来水费用和供水不稳的风险。」

「靠近热电厂,意味着冬季取暖和部分工艺用热有保障,电力供应也更稳定。」

「很好,这简直是给咱们食品厂量身定做的!」

他立刻指示宋铁柱:「宋中队,你马上联系这边的街道办和区里相关部门,这个厂子,我们劳动突击总队要了。」

「至于租金好商量,但租期要长。」

他一声令下,宋铁柱立刻行动起来——把工作交给了总秘书庞工兵。

庞工兵负责总队厂房的租赁谈判工作。

钱进估计这个谈判过程不会很艰难。

毕竟狗劳动突击总队在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中展现出的高效丶务实和为民服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各街道居委会对他们观感好,很多事上应该愿意帮忙。

再一个各条街道以后用到劳动突击总队的地方还多呢,怎麽也得跟他们打好关系吧?

庞工兵主导谈判工作,宋铁柱陪同负责——他一直在跟琅琊山路居委会这边打交道,双方已经很熟了。

合同制作好之后,庞工兵就去琅琊山路居委会的主任办公室敲门了。

琅琊山路居委会的主任叫肖永福,一进门,庞工兵便伸手问好:

「肖主任,忙着呢?」

「哎哟,宋队长丶庞总秘?你们二位贵客怎麽来了?快请坐丶快请坐!」肖永福连忙起身招呼,脸上挂满笑容。

劳动突击总队如今可是全市的明星队伍,市里报纸隔三差五就表扬,连省报都登了,他不敢怠慢。

不过想到他们的工作,肖永福又一愣:「等等,不是老染布厂出啥问题了吧?」

提起这个老工厂他就猛唑牙花子。

因为这工厂废弃多年,待在他们街道上,如同人身上长了个化脓的疮疤,很难受,很不好。

肖永福回家要经过那老厂房,很多居民都得天天从老厂房门口路过。

不知道别人怎麽想,反正他肖永福每次路过都要下意识地皱紧眉头。

那地方在他眼里很晦气。

那歪斜开裂的红砖墙,塌陷半边的屋顶,破碎的窗户,整个就是个死掉并腐烂的野兽。

嗯,那些空洞洞的窗户就是野兽烂掉的眼窝子!

而且这个破厂房还不止是看着不好看,它实际上对居民生活有影响。

比如它墙体已经很糟糕了,随时可能坍塌,而屋顶在台风季总是摇摇欲坠,每年汛期,街道办都要组织人手在周围拉警戒线,提心吊胆,生怕出事。

区里年年点名批评,要求整改,可资金匮乏,技术力量不足,这块「老大难」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在街道办手里捂了十几年,越捂越烫手。

如今市里总算要修缮这些老建筑了,肖永福可是兴奋了好一阵。

他几乎是得到政策后,第一个就把这老染布厂的修缮改造申请送去了市里呢。

还好,如今建筑大队确实派人派队伍过来干活了,他可不希望出意外。

面对他的询问,宋铁柱也不客套,直接把一个合同袋子拿出来了。

庞工兵这边开门见山:「肖主任,是这样,我们钱总看中了你们琅琊琊山路这个老染布厂,想租下来。」

「啥?」肖永福以为自己听错了,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眼睛瞪得溜圆。

那块地方,他感觉躲都来不及,还有人主动往上凑?

所以他还特意问了一声:「就是你们现在要修的染布厂?」

「对,就是那个染布厂旧址。」庞工兵肯定地点点头,指向了桌子上的合同,「这是我们做的初步改造方案和租赁意向书,您看看?」

肖永福狐疑地拿起文件袋,抽出厚厚一沓资料。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手绘的厂区现状图,标注着墙体倾斜角度丶屋顶塌陷范围丶水井位置等,详尽得令人咋舌。

后面跟着的是详细的改造方案:结构加固措施丶水电系统重建规划丶功能分区设想……

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最后是一份措辞诚恳的租赁意向书。

肖永福一页页翻看着,越看越是开心。

对面不是来找他放空炮,看样子真是要租赁下这个破工厂。

于是他一把握住了庞工兵的手说道:「哎哟,庞总秘,人家都说你们劳动突击总队最擅长雪中送炭,这话一点不假,你们可真是丶真是能雪中送炭啊!」

他站起身,绕过办公桌,又去紧紧握住宋铁柱的手,生怕两个人给跑了:

「不怕实话告诉二位,那块地方,你们是不知道,它就是我们街道办心口上的一块大疮疤!」

「你们说那破厂子横在那儿多少年了?年年报上去,年年挨批!」

「墙歪了,屋顶塌了,一到汛期台风天,我这觉都睡不踏实,生怕它倒了砸到人!」

「现在你们愿意接手,还要把它改造成工厂?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街道办举双手双脚支持!」

宋铁柱被肖永福的热情弄得有些不好意思,憨厚地笑了笑:「肖主任,您别激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