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7章 钱进的丰收(2 / 2)

加入书签

还好后面公社的干部得到大队的通知赶来了,钱进让他们来拦住热忱的社员,总算跑了出来。

公社干部跟着上了越野车,钱进要了一个公社受灾最严重的大队又去看了看。

这个大队的玉米长势明显不如小陈庄,他们玉米收的早,玉米地里只剩下等待收割的玉米杆,

玉米棒子全收回家去了。

大队干部做了报告,今年他们大队玉米长势差劲,好的亩产才刚达到五百斤,差点的地里亩产竟然只有一百多斤!

干部们挺愁:「哎呀,不好办,就这些粮食,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有个交公粮问题呢。」

一个督察组工作人员安慰他们说:「放心吧,咱这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国家,国家不会像旧社会一样逼死你们的。」

「今年农业税减免问题势在必行,你们放心,有活路的。」

钱进也安慰他们:「国家的气象总局说了,明年大差不差是个丰收年,风调雨顺嘛,咱们明年好好干,争取把今年差的,全给补上!」

另外他也从督察组的口里知道国家派他们下来做调研的用意了。

估计是给农业税减免寻求数据支持呢。

那后面不能看丰收地界了。

去找受灾严重的生产队!

他让大队干部带着去地里转转,想让督察组看看大队农田的窘迫之境。

结果他们在地里转着,听到一阵喧闹和笑声。

一群半大的孩子和几个小不点,正拿着自制的网兜丶罐头瓶,在收完的玉米地里欢快地奔跑着他们在抓蚂蚱。

秋后的蚂蚱,正是最肥美的时候,都带着籽。

钱进看他们赤着脚就在地里跑,虽然玉米杆还没有收割,地里没多少锋利的庄稼茬,可毕竟是危险。

他看的心疼,让孩子们跑到地垄上,各给分了几块水果硬糖:

「别在地里转了,小心扎着脚。」

孩童们得到硬糖块后高兴的手舞足蹈,他们很讲究,上来问钱进吃没吃过烧蚂蚱。

钱进摇摇头。

这个是真没吃过。

领头的小孩哥便仗义的拍胸脯:「领导你请俺哥们吃糖,俺哥们请你吃烧蚂蚱,可好吃了。」

他让人在地头拢起一小堆乾枯的玉米叶和干秸秆,划根火柴点燃。

火苗跳跃起来,发出啪的声响。

钱进说道:「这挺危险啊,一阵风吹过来给吹进地里去,那不引起火灾了?」

「哪有风?都被玉米地给挡死了。」少年们压根不在乎。

钱进笑了笑不再多话。

这年头农村的小孩,都是在地里乱来长大的。

几个手脚麻利的少年,把用草茎串成一串串的肥硕蚂蚱直接丢进了火堆里。

不一会儿,一股带着焦香的香味弥漫开来。

碧绿的草茎很快被烧焦,但蚂熟的也很快,它们被烤得焦黄酥脆,翅膀和腿都蜷缩了起来。

这时候小孩哥们用树枝把火堆给抽打扑灭,从里面找出来烤好的蚂蚱,吹掉灰,一把把的分给他们。

钱进接了一把吃了一个。

这时候的蚂蚱确实好吃,肚子里有籽,喷香。

他的秘书韦小波看他吃便跟着吃,其他的领导们都是一脸汕笑。

钱进劝说道:「这是好东西,高蛋白,我跟你们说,放在外国可贵了,你们知道美帝国有农场这个东西吧?有些农场人家专门养蚂蚱呢!」

韦小波也吃的津津有味:「可惜差点盐,要是再撒点盐,我寻思这味道肯定就更好了。」

他掐掉头,揪掉翅膀,塞进嘴里嚼得嘎嘣响,一脸享受:「香丶真香啊!」

督察组两个人看着手里这些烤得黑乎乎丶张牙舞爪的虫子,很犹豫。

两个人面面相,最后看看周围乡亲们淳朴的眼神,看看钱进和韦小波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

心一横,学着韦小波的样子把蚂蚱处理了一下,也丢进嘴里吃了起来。

钱进挺纳闷:「你们以前没抓过蚂蚱烤着吃吗?」

一个组员老老实实的说:「抓过蚂蚱,但都是做标本,没烤着吃过一一别说,还真挺香哎。」

烧过的蚂蚱口感酥脆,没有别的滋味儿,主打一个香,纯粹的香。

看着他吃的香,大队干部还把孩童们手里剩下的蚂蚱全给要了出来:

「领导你们回去油炸一下,也好吃的很呢。」

钱进想了想,没拒绝。

他上吉普车把带来的肉罐头拿来,给在场孩子一人分了一个:

「领导叔叔不是贪官啊,不白吃你们的蚂蚱,喏,一人一个午餐肉罐头,拿回家去给爸妈看看,他们准夸奖你们能干!」

现在在农村,午餐肉罐头可珍贵了。

孩童们都不敢伸手要!

钱进塞给他们,又跟大队干部协商:「你们这里要是蚂蚱多,那你们可以组织社员捉蚂蚱一一抓能吃的蚂蚱,别捉带毒的。」

「我每天都找人开车下乡收蚂蚱,一斤蚂蚱五斤粗粮,这样好列能帮你们熬一熬今年这个灾年大队干部们听了精神抖擞:「啊?还能用蚂蚱换粮食?」

「是不是就跟以前那什麽,除四害时候那样,用老鼠尾巴丶麻雀翅膀换粮食?」

钱进笑道:「不一样,这不是政府行为,算是小集体物资交易行为吧。」

「我们街道小集体有饭店,这蚂蚱用油炸了撒上盐,它不比花生米好吃?在城里这是一道菜。」

大队干部们满口答应,纷纷表态当即回去就要安排社员们都进地里抓蚂蚱换粮食。

中午随便吃了点饭。

下午,钱进又带着督察组来到了大柳树公社。

很巧,大柳树公社这边大概都收过玉米了,甚至连玉米杆都被捆扎好进入各生产队打谷场里码成垛了。

公社负责人姓刘,叫刘满屯,是个精干的中年人。

他直接把初步统计数据交给了钱进,又带着钱进一行人来到了一片花生地:

「玉米地是没东西看了,补种的高梁和谷子什麽的还不到收成时候,要不然咱看看花生不啊?」

他们随便找好了一个生产队的花生田,里面花生秧子有些泛黄,但依然茂密。

刘满屯蹲下身,抓住一丛花生秧子,用力一拔。

随着泥土翻起,一串串沾着新鲜泥土的花生果被带了出来。

这些花生长得不错,数量多个头饱满。

摔掉泥土,花生壳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捏一捏,硬邦邦的,里面显然已经灌满了仁。

「领导,你们看!」刘满屯抖泥土的时候,有些花生被抖落下来。

他捡起一个花生荚,用手一捏。

「啪」的一声脆响,花生壳裂开,露出里面两粒裹着粉红衣的花生仁。

「粒大饱满啊,今年虽然旱,但后期雨水跟上了,加上咱们沙土地保墙好,花生反而长得不错,预计亩产能有二百多斤,到时候集体出面卖去城里换钱,换成粗粮凑活能过下去—.—」

督查组员连连点头,又开始记了起来。

钱进在旁边唉声叹气:「哎呀,农民不容易,自己种花生舍不得吃花生,这叫什麽?」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有天贱愿天寒啊。」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啊两个人听了无奈的笑。

他们明白以钱进之精明,早清楚他们调研的目的了。

不过整体来说,今年大旱导致了农村减产严重,但并没有出现恐怖的农民生存危机。

后面继续沿路进行随机抽查从已经完成的收获来看,今年安果县农业收成保的还不错。

钱进一路检查,跟明星巡演似的,不管到了哪个生产队,人家一听他就是主持安果县抗旱工作的钱特派员,立马就是包围加鼓掌欢迎。

都说农民愚昧,确实,农民因为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性,无法辨认一些骗局。

但那是社会的问题,不是农民的问题。

农民其实很精明,谁对他们好,谁照顾他们了,他们一清二楚。

钱进在安果县两个多月,时间不长,可他干了什麽丶都有什麽成果,农民们早就通过口口相传,传遍了这片大地。

在他们眼里,钱进过去日子里的所作所为,要比县里领导干部们还重要。

经过一个叫南盛公社的地方时,有大队干部带他去看当地的深水井。

前面有碑,上面写着『前进井』仁字.—

这名字谐音的什麽,钱进当然一清二楚。

他不敢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就是立碑了。

奈何人家不是为了给他看才这麽做的,否则他也不会刚知道这件事。

所以此时他有心拒绝没法拒绝。

毕竟人家是前进井,不是钱进井督察组两个人一天勘察下来,对钱进态度大变,对他极为客气。

从南盛公社离开的时候,其中一人低声说:「钱主任,今年的全国劳模肯定有您一个名单,等您到了首都给我们知会一声,怎麽也得请您去吃个烤鸭。」

钱进谦虚了几句后,只能说「去了一定」。

当天考察到了这里就算结束,他们得就近住下。

南盛公社有简单的招待所,他们便住了进去。

这招待所就在一片农田边上,是一座八间房的大院改建而成。

钱进洗了把脸之后出去溜达夕阳西下,他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田野。

心境平静。

收割的农民们还在忙碌,地里处处有人在忙碌。

牛车驴车嘎吱嘎吱的从路上经过,留下一路烟尘。

钱进看经过农民的表情。

多数脸上带着笑容,聊天的时候语气也挺轻松。

这让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

回去的时候,督察组的组员没在,他们的笔记本摊开放在饭桌上。

钱进看了一眼,上面是安果县秋收视察简报。

这一页上写的是:

「旱情影响犹在,但保苗补种成效显着。玉米丶花生等主粮及经济作物收成预期良好,远超灾年预估。农民情绪稳定,干劲十足。丰收无望,生存有着落—

1980.9.30」

钱进看后笑了笑。

农民整体丰收无望,这是早有预知的事,实际上在原来的历史上,海滨地区农村不是丰收无望,是大面积绝收丶农民绝望!

所以,这个结果让他感觉一切都值了。

农民没有丰收。

他丰收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