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3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2 / 2)

加入书签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

几天后他们正在开会,郑国栋一把将会议室大门推开,掐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走进来,一巴掌给拍在了桌子上。

韩兆新正在发言结果被打断想发火,一看是郑国栋进来了,只能把火气压住:「嗨,国栋同志你——.」

「我什麽我?」郑国栋脸色一沉,众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将报纸打开推给了韩兆新。

韩兆新看了一眼脸色一变,下意识的指着报纸问:「我们?」

这次终于轮到了《人民日报》·

海滨市的抗旱指挥部登上了报纸。

上面也有钱进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现了五次,仅次于韩兆新的七次!

他们的抗旱指挥部能登上《人民日报》,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这是比挖出水来还要重要的胜利。

即使钱进这人不那麽重视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也是震惊。

张成南还疑惑:「怎麽回事?有新华社的同志来采访过?咱们不知道呀。」

郑国栋兴奋的说:「人家就没让咱知道,因为这次南方抗涝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现了上瞒下欺的情况。」

「于是关于抗灾工作的报导,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层,先眼见为实!」

然后他拿起报纸随便找了一段读了起来:

」.—在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打井队的同志们上下一心,用经验丶

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弥补了设备的不足。」

「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线条和点状区域,在打井工人布满老茧的手中,在钻机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变成了汨汨流淌的生命之泉韩兆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炽热的阳光,但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这张泛黄的图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民的伟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乾旱的阴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轰鸣,是这片乾渴土地最动听的乐章,每一口井的诞生,都在宣告:人,定能胜天!」

郑国栋一连读了好几段,读的大家伙意气风发,兴高采烈。

毫不客气的说,接下来全国都知道有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这麽个单位了。

郑国栋兴致勃勃的说:「各位同志,人家报导上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们这个水是怎麽出来的?是各位同志战天斗地给战斗出来的,但也是人家施华盛老同志给咱指路指出来的。」

「所以我建议,我们不要等了,韩总指挥丶钱副指挥,我们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时间,一起去拜访施华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发话了,谁敢说不好?

只有钱进弱弱的发表意见:「其实,宋致远老师也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找到了施华盛老师,思想动员了施华盛老师奉献出这份宝贵的详略图,也是他给我们指挥部送过来的」

这种全市一二把手集体慰问可是难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帮手下人争取露脸机会。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麽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室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麽,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麽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丶钱进丶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土。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

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丶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丶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丶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丶您几位怎麽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摺叠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丶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丶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旁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教案丶作业本和一台老式台灯。

屋里收拾得还算整洁,但空间狭小,一下子进来好几个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他这会正准备吃饭,桌子上布置了简单的饭碗。

于是他一边收拾一边不好意思地招呼:「领导们快坐,快坐!我去倒水!」

「宋老师别忙活了,我们站站就走。」韩兆新连忙摆手,示意他别客气。

郑国栋书记环顾了一下这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家。

他目光在书架和孩子发育明显不良的左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宋致远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宋老师,别紧张。我们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代表代表全市人民,特意来感谢你,感谢你为抗旱救灾做出的重大贡献!」

宋致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客气的说:「领导您言重了丶言重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实在当不起您几位领导亲自登门」

「当得起,完全当得起!」钱进接过话头,语气真诚,「你找到施华盛老先生,拿到了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比给我们送来几车粮食还金贵!」

「你看看,」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最新的打并成果简报,「就这一个多月,我们按照图上的指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功打出了十七口浅水井,解决了超过十万人的饮水困难。」

「啊?」宋致远一惊,「就这十七口水井,能解决这麽多人的饮水困难?」

钱进点点头:「对,我们现在优先保障人民生活饮水需求,还不去考虑农田用水。」

「如果还要保障农田用水,那水井数量再扩大十倍也不够用。」

宋致远忧心的说:「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不不不,你们做的够好了,剩下的工作是我们指挥部的。」韩兆新递给他一个大红本,外皮上的金色奖字很清晰。

「今年抗旱救灾的功劳簿上,你宋致远同志的名字,得记一功!」

钱进同时将下牛刚整理出来的一份简报递给宋致远,

简报上清晰地列着打井地点丶深度丶出水量丶受益人口等数据,后面还附了几张照片:

有村民围在新打的井口旁喜笑颜开接水的,有清澈的井水浇灌在乾裂土地上瞬间被吸收的对于大旱之年,这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宋致远捧着简报,手指微微颤抖,眼镜片后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正所谓自古达人所乐,不惮卑污苟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在这四句诗里头。

宋致远现在乾的就是兼济天下的大好事,所以他格外激动。

看完了简报他抬起头,眼圈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能帮上忙就好丶能帮上忙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然后再看向钱进时,他眼神里充满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其实,这功劳我不敢拿,我这老顽固能为人民抗旱事业做出贡献,还是要感谢钱主任的鼓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感慨而真挚:

「各位领导,你们可能不知道,钱进同志办泰山路学习室那会儿,我因为背着某些包袱,没有单位接纳,只能在街道锅炉房干临时工·

他把钱进先出工资聘请自己去学习室给待考青年们补习功课的事说出来,又说了现在去培训学校当正式老师的事。

最后他感慨:

「」..这次旱灾,我看到钱进同志没日没夜地在指挥部操劳,看到那麽多老百姓受苦,我就想着,无论如何我也得尽一份力!」

「能找到施老师,拿到那份图,说到底,也是施老师的贡献更大,我只是想为咱们这座城市做点事,不敢居功啊!」

宋致远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郑国栋和韩兆新看向钱进的目光里,又多了几分赞许和深意。

钱进立正站好。

这也是他想带领导们到宋致远家里的原因之一。

他就知道宋老师不会掉链子。

郑国栋点点头,郑重地说:「宋老师,你的经历和贡献,组织上都清楚。钱进同志不拘一格用人才,做得对,做得好!」

「泰山路学习室和培训学校这两件事我知道,都是为培养人才丶服务社会做的好事!」

他转向钱进,「钱进同志,你主办的这个培训学校,想法很好,我听王振邦同志仔细介绍过,

我们都认为以后你们学校会为咱们海滨市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等旱情过去,市里一定会在政策上给予你们更大的支持,需要场地丶师资丶设备,只要有利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有利于社会,我会号召各单位全力支持!」

「谢谢领导。」钱进和宋致远异口同声地说道。

重头戏还是在施华盛家里。

钱进让宋致远带路,宋致远把孩子给邻居送过去。

听见动静在门口看热闹的邻居一看平日里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领导都出现在对门的家门口,对宋致远这个对门新邻居顿时敬畏。

老知识分子果然有能耐!

宋致远在车里指路,一行人又驱车前往海滨大学老教授宿舍区。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比宋致远家里条件好多了。

此时施华盛的儿子一家已经下班回来了。

其中施华盛的儿子施花岗也是海滨大学的教授,而且子承父业同样是学地质水利相关方面的专家。

不过他的工作跟地质关系更近,家里外面的书籍和岩石标本什麽的,都是他的东西。

领导们突然到访,施花岗明显呆住了:「各位领导?」

钱进把情况说了一下,异的问:「施老师,您还不知道这件事?」

施花岗尴尬一笑:「我丶我对家父关心不够啊—.」

「是你父亲怕给你惹麻烦,没跟你说。」宋致远一针见血。

施花岗的妻子同样是知识分子,很大方:「各位领导,快请坐!寒舍简陋,怠慢了!」

施老先生拄着拐杖出来,同样客气的欢迎了一行人。

「施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叨扰了。」郑国栋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施老先生的手,神情恭敬而诚恳。

「我们今天来,是代表海滨市几百万人民,专程来向您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您贡献的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可是我们抗旱救灾的「定海神针」啊!」

韩兆新也上前握手,感慨道:「施老,您这份图,价值连城啊,帮我们找准了水脉,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它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您和宋老师一样,都是咱们海滨抗旱赈灾的大功臣!」

同样一个大红本送上。

同样把数据罗列给了老同志看。

施华盛同样激动,或者说他比宋致远激动的多。

宋致远激动的是自己为抗旱赈灾做了贡献,

施华盛还激动于自己与同事丶学生当年所费的心血,如今终于拨开阴云重见天日并得偿所愿的发挥巨大作用。

他说的也是这回事:「那份图是当年我和同事们的心血,如今能在这危难时刻派上用场,为国家丶为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死而无憾矣!」

说到动情处,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无声滑落。

钱进连忙上前扶住老人有些摇晃的身体:「施老,您快坐丶快坐!」

众人落座。

施花岗的夫人端上茶水。

郑国栋再次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并详细介绍了依据那份详略图打井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特别强调:「施老,您这份图不仅解决了我们眼前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海滨市未来的水资源规划丶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

「它的科学价值是宝贵的,它的科学意义是永恒的,它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听到这里,老先生更是激动不已。

他颤巍巍地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指着墙上那幅海滨市地质图,声音硬咽:「各位领导啊,我老了,不中用了,能为家乡做的,也就这麽多了。」

「但实不相瞒,我丶我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多少年来积累的一些地质资料丶手稿,还有一些早年收集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虽然有些旧了,但我想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领导们为了一幅水脉勘察图能够集体上门来道谢,并给他送出表彰奖状。

这让他终于相信了宋致远的话。

新时代,政策不一样了。

这样他下定决心,坚定的说:「我不知道哪天就死了,我可以死,随时能死,可我手里的资料不能无疾而终啊。」

「这都是当年我和同事们,带着学生呕心沥血的学术所得,他们信任我交给我保管,我到了地下得给他们一个交代。」

「所以,如今我想把它们全部捐献给市里,捐献给地质局丶捐给水利局丶捐给图书馆丶捐给大学,总之,谁认为它们有用,我就捐给谁。」

最后老先生很是感慨:「它们放在我这里就是一堆故纸,交给国家,交给你们,或许还能再发挥点馀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郑国栋和韩兆新连忙站起身,

「施老,这太珍贵了!」郑国栋感动的说,「这些都是您毕生的心血啊!」

老先生摆摆手,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什麽心血不心血,知识,只有用出来才是有用的,放在我这里发霉,那叫垃圾。」

「各位领导你们就收下吧,算是我这个老头子,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最后的一点心意吧.

地下室小门被打开。

施花岗将手电筒照进去。

一本本或者编辑成册或者还只是用针线缝起来的研究资料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两位大领导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韩兆新当机立断:「明天,我组织相关同志来清点资料。」

郑国栋说好,又低声说:「宋致远老师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再继续让他住在那地方不合适了。」

「刚才一路走来,我看海滨大学教授楼里还有不少空房子,问问大学后勤部的同志,要是差不多符合政策,就给宋老师分一座楼房吧。」

「老同志带个残疾娃娃,生活不容易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