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3(1 / 2)

加入书签

的智谋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宦官鱼朝恩之事咱们就分析到这,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在灭官宦鱼朝恩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另外一个大臣,宰相元载。

唐代宗李豫一共在位十七年,元载却担任了十五年的宰相。

但众所周知,宰相元载并不是一位良臣,他本就依附于宦官李辅国,再除掉了官宦鱼朝恩后便开始在朝中作威作福。

这样一个人,为何唐代宗李豫能忍他十五年呢?】

*

“说来奇怪,唐代宗李豫为何一个接一个的任用奸臣。”赵匡美想不明白,你说他是个昏君吧,但是他做得决策都是对的。

你说他是明君吧,他接二连三的任用佞臣,虽然最后都铲除了。

“说到底,还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敢信任武将。”赵德芳分析。

“有道理,就和…”赵匡美看向赵匡胤,“您说对不对,大哥。”

即便赵匡美没说完,赵匡胤也知道赵匡美说完的话。

自己黄袍加身后,的确忌惮武将,但那是之前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不会这般投鼠忌器。

【在宰相元载在位期间,唐代宗李豫先后重用了宰相元载提拔的刘晏、杨炎等人

大臣刘晏可谓是唐朝后期的经济能手,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有关经济类的职位。

咱们简单看看大臣刘晏的功绩。

第一,在治理漕运方面。

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安史之乱导致运输不通常,也就是运输费高,如此导致大唐的米价斗至一千,禁军和百姓都买不起粮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响应的建造不同的船只。

长江的船只运送到扬州,黄河的船只无奈送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送到太仓,并且在各地段之间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如此合理规划路径。

根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刘晏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还训练漕卒。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江淮便往长安一下输送了四十万旦粮食,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听到大臣刘晏,唐代宗刘豫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心中的闷墩似乎少了一些。

他记下了刘晏的名字。

*

“听了这么久,大唐终于出了一个能干的大臣。”阿斗为唐朝松了一口气,神迹接连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佞臣反臣,听的阿斗心口发闷。

*

秦始皇嬴政这边也难得拿出唐卷,开始记录唐朝相关政策。

前面神迹全部讲述的唐朝之乱以及唐朝内部的权利纷争与制衡,基本没提什么大唐的政策。

不过秦始皇嬴政也理解,光是内忧外患已经让唐朝皇帝应接不暇。

【第二,改革了盐政。

盐有多重要咱们在这就不重复了,在刘晏之前,唐代宗李豫实行的是盐的贩卖权归于朝堂,设立了很多盐官,并且盐的价格提高了几倍。

虽然此举在短期内增加了朝堂的收入,但是官员增多,腐败也随之而来,最后倒霉的是老百姓。

刘晏则将原来朝堂收盐、朝堂运盐、朝堂卖盐的模式改成朝堂收盐、商户贩盐、商户卖盐。

朝堂便成了中间商,赚钱差价,并在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并在盐铁转运站。

但是若盐商故意抬高价格,朝堂也会出手,把低价收到的盐直接卖给百姓。

如此百姓、商人还有朝堂都获得了利益,只有贪官的收入减少,实现了三赢。

根据《盐铁论》改革了盐政后,大唐的税收增加很多。】

“好。”唐代宗李豫难得眉头舒展开,这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