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9(2 / 2)

加入书签

【路人甲】:朱允炆不是废物,他上台怎么不打鞑靼?就只会打自己叔叔?

路人甲就是看朱允炆的脑残粉不顺眼,一见他发弹幕就想怼他。

【明惠帝朱允炆】:朕在位之时,鞑靼根本不成气候!

朱允炆反驳,底气还很足的那种反驳。

【变大变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了,能当兵的起码得满十岁吧,鞑靼能攒够二三十万人,不可能是明太宗上位的那五六年生的。

史上为何一次次的对抗外族,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是最难掌握的生物,当无法掌握对方时,只能掌握自己,只有自己变的更强,才能让对方灭了心思。

大明朝刚刚经历的巨大的内战,燕王朱棣基本把明太祖留给朱允炆的家底给打没了。

之后便是权利交替,毕竟从理法上燕王朱棣得位不正,建文旧臣有的直接殉葬,有的直接辞官不做,还有不少乱党势力。

光是平内就耗费明太宗朱棣大量心神,如此才给了对方发展的机会。】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贼。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发言被当做神迹之言,听神迹给朱允炆定义为庸君,不光是武将,文臣的心也微微动摇。

不过大多数文臣还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只要他们时刻进谏,就如同宋太宗时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样天下太平。

【又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虽然鞑靼有的二三十大军,但鞑靼的重装骑兵的占比特别少,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炼铁本就不行,主要指望与中原地区的贸易。

但明朝一早就严禁各种铁制品输出蒙古地区,因此缺少铁器的鞑靼无力再武装重骑大军。】

乐瑶放出明朝对边境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从东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见明朝对北部外族的提防。

【虽没重骑兵,鞑靼另辟蹊径,把军事重点放在加强轻装骑兵上。

他们就地取材制作轻骑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树木为弓箭主干,箭则以柳木做杆,以铁为头,大大减少用铁量,把少量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轻骑大军,鞑靼随之对应机动战术,与重骑兵相比轻骑大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可灵活作战。

重骑的战马驮载着沉重的装备,移动速度必定缓慢,加上骑兵们上身披挂着的大块铠甲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灵活性,所以在重骑还未发起进攻时,轻骑却可抢占先机。

由此可见,鞑靼的实力不容小觑,大将丘福的失败正是小看了鞑靼。】

*

嬴政认真记录下有关战术的一字一言,特别是重骑。

目前秦朝有轻车、步兵、骑兵和水军。

鞑靼的轻骑大军就类似于秦朝骑兵,嬴政可以类比。

方才听神迹所述,嬴政赶紧把重骑兵的大概轮廓刻出来,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着刻刀,虎口处厚厚的一层老茧。

因在竹简刻字太为缓慢,嬴政已经派人着手改良竹简,也不知后朝用什么记录文字。

目前信息整合,后朝除了有强大的火器外,还有以铁为主的战甲。

看来秦还要大力发展铁制品的冶炼,从而代替青铜器。

【明太宗朱棣吸取经验,鞑靼改变战术,他亦改变战略。

首先不能再以重骑兵为主,可短时间内大明又无法组建出一支可与鞑靼轻骑大军匹敌的骑兵。

没办法,四年内战真的消耗太多。】

明朝众将听他们堂堂大明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