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竹杠反敲(2 / 2)
不用刘继隆吩啊附,李仪中便自觉招呼起了张淮深他们,而刘继隆则是留在了城门口。
在张淮深他们尽数进入城内后,崔恕这才苦着脸上前道:「果毅,都给啊·—...」
「废话!」刘继隆瞪了一眼崔恕,虽说张淮深「打劫」了自己,但自己也没少打劫张淮深,这次被打劫了,过些日子他再打劫回来就是。
这麽想着,刘继隆吩附道:「牧群挑好的,别以次充好,另外装五百斤炒茶准备好,等刺史他们回去的时候再送上。」
话音落下,刘继隆便快步追上了张淮深他们的队伍。
走在山丹的长街上,张淮深饶有兴致的打量四周。
这是他第一次来山丹,而山丹的面貌也让他十分满意。
由于还有大半个月才能春种,加上城内外的许多工程已经结束,因此现在的山丹百姓都在城内闲着。
面对张淮深的到来,许多百姓在院门张望,见到刘继隆时也不开口,而是遥遥作揖。
他们身穿乾净的布衣,居住的屋舍也经过修补,虽然不好看,但十分整洁。
从他们饱满的面相来看,刘继隆把他们照顾的很好。
除此之外,平整乾净的道路也能看出刘继隆对山丹城的用心。
至少就张淮深东征并安顿甘州以来,他从未见过有任何一城的官员能将城池治理得如山丹般。
要知道山丹是军镇,而非普通的城池,
类似山丹的军镇,民生不说疾苦,但肯定不如普通的城池富庶。
可这种刻板的印象,却在此地被打破。
走在山丹街道上,张淮深可以感受到山丹百姓对刘继隆的尊敬与崇拜。
刘继隆的政绩他都知道,毕竟刘继隆每个月都会写文书送往张掖,告诉自己他干了什麽事。
只不过在此之前,张淮深只当刘继隆夸大其词罢了。
如今看来,刘继隆不仅没有夸大其词,反而有些过于谦虚了。
对此,刘继隆也是十分自豪。
他毕竟是后世人,尽管来到的地方是大唐,可他还是尽可能的向后世靠拢。
不管是军队的军纪,还是民生的治理,他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与魔下将领。
在过去的七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帮助山丹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
房屋的修,土壑的挖掘,水车丶堤坝的修建,河道的修理,道路的整平尽管这一切事情,都是刘继隆发动山丹军民一件件乾的,可刘继隆也没让百姓白干。
在秋收之前,百姓们千活的工价是大口每月七斗粮,小口每月五斗粮。
秋收之后,尽管百姓有了自己的粮食与耕地,但衙门带百姓干活,依旧发放口粮,并没有以役的名义徵发他们。
尽管工价从每月七斗降低至每月三斗,但这也是一笔不俗的外快,况且乾的都是利民的事情,山丹百姓也乐得干活。
如今最艰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发展,等待山丹财政「收大于支」后,便可以发兵东征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跟着张淮深走入了衙门内。
张淮深走到正厅主位坐下,刘继隆坐在次位,而下首左右则是各自坐下李仪中丶陈靖崇等将领。
崔恕站在刘继隆身旁,准备随时回答刘继隆丶张淮深的问题。
瞧着眼前这井井有条的山丹县衙,张淮深不由想到了自己那勾心斗角的甘州衙门,忍不住感叹道:
「将你视作良将,反倒是委屈你了。」
张淮深这话把刘继隆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小心翼翼道:「刺史,我在这干得挺好的—.—」
「嗯?」张淮深看向刘继隆,见他一脸小心翼翼,反应过来后立马笑道:
「我只是觉得你理政有一手,并未有调离你的意思。」
「那就好」刘继隆舒缓一口气,随后笑着为张淮深倒茶:
「刺史,这是山丹的炒茶,您尝尝。」
「嗯」张淮深应了一声,随后端起茶杯看了一眼那绿色的茶水,没有犹豫的饮下。
他细细品味,不由点头称赞:「虽说苦涩,但入口回甘,十分解腻。」
「我让崔恕装了五百斤,等刺史您返回山丹的时候带回去分诸位上官尝尝。
刘继隆笑着为他斟茶,张淮深颌首后打量了眼衙门正厅的布局,接着说道:
「此次你东略有功,我会为你记功的。」
「此外,你既然东略成功,想来也大概了解了些凉州的实力吧,如何?』
张淮深自然不会简单为了打秋风就来山丹,毕竟张掖那边可是一堆事情需要他处理。
他来山丹的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了解凉州的情况,为日后东进做准备。
见他这麽说,刘继隆也将番和丶嘉麟的情况道出,同时推测道:「我估计凉州五城的披甲番兵最少有七千人,其馀的轻兵不低于三万。」
「凉州的乞利本是尚摩陵,他自会昌元年担任凉州乞利本开始,便未曾参与河陇丶河湟的争斗,平日里顶多就是驱逐驱逐嗑末人。」
「以末将所了解的凉州耕地情况,最少不低于五十万亩。」
「在过往十年时间里,凉州既然没有经历大的战事,那存粮一定不会少,因此对于凉州五城只能强攻,不可围城。」
在了解了凉州的基本情况后,刘继隆也大概知道了为什麽历史上张淮深会在打凉州打了那麽多年。
分裂的凉州能坚持那麽多年,主要靠的就是境内的大量番人,以及储备多年的粮草。
这两项加在一起,可以说是把地利与人和都凑足了,而天时对于守城一方来说并不算最重要的。
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的情况下,以少打多还能将凉州打下来,也足以说明张淮深的水平。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凉州兵力如此,强攻之下要想收复,恐怕难如登天...」
张淮深沉声回应刘继隆的情报,刘继隆闻言也颌首道:
「我军底蕴浅薄,若要开战,最起码需要五千甲兵,所调动民夫更是不可少于两万。」
「两万五千人,每个月的口粮便需要两千馀石,若是算上拉车的挽马丶耕牛,最少又是一千多石豆料。」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后续消耗的粮食还将更多,仅凭甘州恐怕拿不出那麽多粮食。」
「因此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的在山丹开辟荒田,同时提前两年运输粮食来山丹储备。」
「除此之外,军事上率精骑侵扰凉州,尽可能削弱他们的轻兵和甲兵。」
「如果能在野外消灭他们,那攻城时就能减少许多麻烦。」
「我军前几次收复五州,主要得益于城内外军民配合得当。」
「如今凉州五城番人强而汉人弱,即便城内汉民有心杀敌,却也不是四周番民的对手。」
「唯有尽可能的削弱番民数量,才能为汉民创造机会。」
长篇大论说完,刘继隆便歇了一口气,安静等着张淮深给自己回复。
张淮深沉思片刻,随后才后知后觉的抬头,一脸古怪道:「你说了半天,无非就是想让我把鄯州汉人留在你这里,同时多运些粮食过来。」
「额.」刘继隆有些尴尬,但还是解释道「从张掖前往最近的番和城需要三百四十里,而从山丹前往番和城只需要二百里。」
「平日里这一百四十里还不觉得有什麽,可若到了战事僵持的时候,这一百四十里便是民夫三四日的脚程。」
「不说这三四日的脚程,单说民夫在这三四日所消耗的粮食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其实额—山丹是最好的选择。
刘继隆这番话是实事求是,张淮深也知道,但他心里总觉得自己被刘继隆算计了。
只是相比较自己吃,他更在意能否收复凉州,打通河西走廊。
「罢了—」
张淮深站了起来,对崔恕吩咐道:「寻间休息的院子给我。」
话音落下,他再看向刘继隆:「说好的一万羊群我带走,军马和鄯州百姓就给你留下吧。」
「今年秋收之后,若是各州皆是丰年,我会让人运粮前来的。」
「谢刺—」
刘继隆大喜过望,只是不等他感激,却见张淮深打断道:
「别急着道谢,我也有要求。」
「刺史请说。」刘继隆拱手作揖,十分乖顺。
张淮深警了一眼他,末了才道:「明年这个时候,山丹的耕地和牧群若是没有增长,你便自己负荆请罪,徒步走去张掖吧!」
此话说罢,张淮深向外走去,崔恕连忙跟上带路,刘继隆则是拱手作揖,大声感谢。
「末将—定不辱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