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返回山丹(1 / 2)
第77章 返回山丹
「晞律律—」」
翌日卯时,天色尚暗,刘继隆便率领一百八十馀骑走出了张掖东门。
此时此刻,已经有数百民夫正在运出物资,驱赶牧群。
前日大战,二百山丹精骑仅阵亡三人,剩馀十馀人都是索勋的家丁。
他们留在了城内,而刘继隆也没有阻拦的资格。
对于他来说,这群索氏的家丁走了反倒是好事,反正山丹那边还有足够的男丁参军入伍,他也不着急。
卸下马鞍放在路边就坐,刘继隆就这样看着数百民夫忙碌。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粮食与豆料都被装车,牧群也数够了一千只。
待到辰时,最为重要的四百匹军马也被张掖县衙的主薄派人驱赶而来。
见到军马,刘继隆连忙起身,吩咐李骥他们将军马看管好。
眼看到了时辰,刘继隆也不打算停留,一声哨响后,便带着山丹精骑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一百八十馀名精骑和六百民夫丶六百辆挽马车及牧群所组成的队伍一路向东,好像又回到了几个月前的那时候。
「果毅,我怎麽感觉我们好像回到几个月前的时候了。」
李骥驱马上来自我调侃,刘继隆闻言也轻笑着回应:「可不愿意回去。」
「那是自然!」李骥笑着配合,但这种话也不过是一种轻松的调侃。
过去几个月,曾经第三团的弟兄们又少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也越来越少了。
乱世就是这样,半点不由人。
如果可以,刘继隆也想快快活活的与兄弟们在一个城里安度馀生。
可这几个月的经历证明了一件事,你不主动去找麻烦,麻烦也会主动找上门,哪怕你足够强大,可大事小事的麻烦依旧不会少。
对于知道历史的刘继隆来说,他更清楚河西的乱世还算不上真正的乱世。
最起码他们有张议潮来主持大局,收复河山来保护一方百姓的太平。
真正的乱世,是二三十年后的王仙芝丶黄巢起义,是四五十年后的五代十国相比较这些,现在的河西也堪称太平了。
刘继隆还未接触过那些跋扈的牙兵,唯有接触了他们,他才能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什麽会矫枉过正。
沉住心气,刘继隆率队向着山丹赶去。
由于有足够的骑兵,所以刘继隆将塘骑放出十五里外,让民夫们驱赶着马车全速前进。
从辰时到黄昏,仅仅一天他们便赶了七十里路,最多到明日正午,他们就能抵达山丹。
因此匆匆休息一夜后,翌日天未亮,刘继隆便催促众人起床赶路了。
尽管回人已经退去,但在城外还是小心为主。
从天未亮到辰时,他们赶了二十里路,每个人就吃着面饼上路。
直到前方传来哨声,刘继隆才抬手示意众人停下脚步。
前方,持着旌旗的塘骑折返回来,哨声悠长,不似遇到敌军。
估算了一下距离,刘继隆心里大概有了准数。
他眼看着那塘骑从远处疾驰到自己面前,随着哨声停下,那塘骑也对刘继隆作揖道:「果毅,前面十里外发现鄯州的兵马。」
「交涉过了吗?」刘继隆询问,那塘骑点头。
「李伙长已经和他们交涉过了,他们也没有披甲,营帐距离我们还有十二里,再往东走二十里就是山丹。」
塘骑将他所获的情报告诉了刘继隆,饶是如此,刘继隆却还是令李骥召回所有塘骑,并要求所有山丹骑兵披甲。
哪怕他们已经与鄯州军共同作战过好几场,但刘继隆并不会因此就彻底信赖尚婢婢与尚铎罗。
大半个时辰后,随着众人整装待发,刘继隆这才下令继续赶路。
沿着官道走了五里后,他们果然见到了远处驻的大队骑兵。
他们在马背上翘首以盼,直到看见写着「刘」字的旌旗才开始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声,在看到牧群与马车后变得更为激烈。
鄯州骑兵没有贸然上前,只是待在原地欢呼。
随着刘继隆他们靠近,刘继隆也瞧见了队伍之中的尚婢婢丶尚铎罗等人。
待刘继隆带队来到阵前,尚婢婢和尚锋罗的目光都看向了他的身后。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卖惨说自己多麽不容易,只是抬手作揖,伸出手示意道「牧群皆是张刺史派来给节度使的,至于马车上的豆料和粮食,其中仅有两千石粟米是送给节度使的,其馀的则是送往山丹的。」
「劳烦节度使派出五百人搬运,我们便不前往贵部的营地了。」
刘继隆之所以这麽说,是因为他看到了鄯州军的营地。
他们的营地在距离官道向东南方向二三里外的地方,去那里代表要远离官道。
如果是人马进入还好说,可马车进去就不一定能轻松出来了。
为了不耽搁时间,刘继隆直接选择了当场卸货,让尚婢婢他们自己搬回去的办法。
反正对于他们这一千多人来说,二千石粮食也就是跑几趟罢了。
「好!」
尚铎罗没有那麽多弯弯绕绕,高兴地下马叫人。
倒是尚婢婢见状与刘继隆闲聊道:「听闻别将击退回,真为别将感到高兴。」
「我家将军现在是山丹左果毅了。」
刘继隆还没开口,李骥便不满的说了出来。
尚婢婢闻言大笑:「哈哈,那真是恭喜刘果毅了。」
刘继隆瞪了一眼李骥,随后才对尚婢婢谦虚道:「不过侥幸擢升,节度使谬赞了。」
「哪里哪里——」尚婢婢苦笑道:「您若是说侥幸,那我过去几十年也太走运了。」
尚婢婢是看着刘继隆大展神威过的人,如果刘继隆的侥幸是这种,那他过去几十年简直就是行大运。
要知道他巅峰时,魔下也有四五万轻骑,能把论恐热压制在耗牛峡以南。
如果刘继隆有这麽多兵力,尚婢婢都不敢想这个一口一个侥幸的家伙,能打下多大的疆域。
「不知刘果毅何时准备兑现诺言?」
尚婢婢一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就不免开始试探性的询问起刘继隆。
刘继隆知道他说的是什麽,因此他看了一眼尚婢婢:
「山丹刚刚遭遇重创,我即便整军也需要最少两个月时间,那时候大雪早已封闭焉支山,因此最快便是开春。」
「开春..」尚婢婢脸色难看,他手上的粮食和牧群可吃不到那个时候。
「节度使放心,在此期间,我山丹可以借粮给节度使。」
刘继隆做出承诺,但紧接着他也提出条件:「不过我有两个条件。」
「但说无妨。」尚婢婢的官话倒是说得很好。
面对询问,刘继隆坦然道:「我手中没有那麽多军马,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希望节度使在派出精骑的同时,再将其馀轻骑的军马调给我。」
刘继隆看中的不是尚婢婢手中的那三百扎甲骑兵,而是那一千五百馀匹军马。
虽说这些军马比不上中原的军马彪壮,但也不算瘦弱。
山丹的军马加上张淮深刚给自己的四百匹军马,也不过堪堪七百馀匹,一人双马的情况下,顶多能凑足三百馀精骑。
可如果尚婢婢愿意调军马给自己,他就能凑出八百馀精骑。
这八百馀精骑加上尚婢婢的三百馀精骑,那就是千馀精骑。
凭藉这支精骑,他绝对可以在凉州境内来去如风。
「我可以调八百匹给你,甲兵也能调出三百人,自带双马。」
尚婢婢手中有三百六十馀名甲兵精骑,但他还要保护自己,所以留下六十馀人的要求并不过分。
对此,刘继隆也颌首表示理解:「既然如此,那第一个条件就定下了。」
「至于第二个条件,我希望借粮一石,还羊一只。」
「这些羊会在每次东掠之后酌情减除,不会让贵部前几次空手而归。」
「好!」尚婢婢也不指望就凭第一个条件就能获得借粮机会,刘继隆所说的要求并不过分。
至少在河西来说,一石米的价值绝对等于或大于一只羊。
尚婢婢在河陇之地纵横多年,他很清楚凉州吐蕃的实力。
单说五百精骑就足够刘继隆在凉州除姑臧城外之地纵横,而凉州吐蕃不少于三万人,牧群数量绝对称得上是庞大二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