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章 大战在即(1 / 2)

加入书签

「啪…啪…啪……」

「砸轻一些,别把粟米砸飞了!」

「哈哈,这麽多粟米,日子越来越好了!」

「这些秸秆和粟壳,都够养几万只家禽了!」

「养家禽!对!我长这麽大还没吃过自己养的家禽呢!」

「我也是,哈哈……」

山丹城外,热火朝天。

由于老天赏脸,八月中旬以来山丹就没有降下一场雨水,这样的气候加快了城外作物的成熟。

眼看作物成批变黄,本就担心鄯州生变的刘继隆不敢耽误,连忙率领城中军民开始了抢收工作。

「别将,今年是一个丰年啊!」

站在南城门楼面前,马成丶耿明二人露出笑脸,都眼巴巴的看着不断运入城内的粮车。

南城外丶数百军民忙碌收获,成熟的作物在镰刀的收割下,一片片倒下。

「晒垫丶脱粒机都准备好没有,谷仓检查清楚没有?」

刘继隆脸上挂着笑脸,头也不回的提出问题,站在角落的崔恕闻言上前回答:「都准备好了,别将所制作的脱粒机真是神了,比石碾好用了不知多少。」

「对对对,还有那个河西犁,比起我们以前用的耕犁好用多了,等开春之后耕地也能方便许多!」

见崔恕献媚,马成也连忙跟着吹嘘起了刘继隆的那些发明。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打断他们,却也没有飘飘然。

唐代的许多农业工具比起明清时期,还是略微落后了不少。

刘继隆毕竟是农村长大的,许多手动的农业工具都在他记忆深处,到了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也就将其发明出来了。

站在他的位置,还能看到不远处丹水旁的一座巨大水车。

那水车并非是大唐所能看到的水车,而是一座水转翻车。

这种水车的效率更高,是此时大唐所用的水车的三四倍。

「老天赏脸,进入中秋以来没有下雨,今年估计能收获两万石粟米!」

「希望吧……」

听着崔恕的话,刘继隆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从清晨到黄昏,一车车的粟米被收割运入城内。

好在刘继隆早就有了准备,将粮仓四周无人居住的院子都用围墙围进粮仓。

饶是如此,这一座座院子改造的粮舍还是在粮食的不断装入中被填满。

「此院存粮五百六十五石,登记造册。」

「回直白,记好了。」

「嗯,下一间……」

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粮仓的直白还在为存储的粮食登记造册,而刘继隆也没敢睡,坐在衙门等待今日粮食造册结束。

直到夜半(23点),崔恕才风尘仆仆的带来了一本厚文册。

「别将,这是第一日的粮册,共存入三千六百五十二石七斗三斤!」

崔恕脸上的激动难以掩盖,刘继隆闻言更是连忙起身,上前接过文册翻阅。

「好!」他叫了声好,紧接着看向崔恕:

「秸秆怎麽处理的?」

「按照您的吩咐,先运往城中马场储备,直到储满十万石再交给百姓用来养家禽。」

崔恕回应着,同时继续说道:「按照今天的速度来看,再过四天就能把粟米都收割了,剩下的豆丶麻等作物,应该能赶在月中前收获好。」

「嗯,辛苦你了。」刘继隆松了一口气,同时看向厅堂外的天色。

明月高挂,万里无云的天色似乎在预示着明日也将是一个好天气。

「别将,您也该休息了。」

崔恕看着刘继隆还没有去休息的模样,不免劝解了起来。

刘继隆点了点头,交代一番后,便在两名兵卒的护卫下,徒步走回了自己的院子。

在走出衙门时,不远处的民舍里也传来了说笑的声音。

这样的情况不止是一处,而是家家户户都依稀传出了说笑声。

按照刘继隆的政策,先把粮仓填满计数,然后再按照每亩田的收成,按半数分给拥田的农户。

至于那些纯粹的牧户,则是由衙门发放口粮,而他们只管帮衙门放牧就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