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3章 祸乱根源(2 / 2)

加入书签

「但是达奚娘子肯定吃得下,我这次来,是因为我手里有一批货着急出手,

如果暂时没有买家,就要劳烦达奚娘子先留着,您也知道,我们这个买卖,回钱要快,拖不得的。」

达奚盈盈取来算筹,在桌子上摆弄计算,半响后,摆出了一个数字,道:

「我也不管你有多少,这批货就这个价,你要觉得可以,我便派人拿货。」

「可以的,」田干真笑道:「生意上搭夥,不图赔赚,咱们只图个长久,货还在老地方,您可以派人去取。」

「那就这麽定了,」达奚盈盈抬了抬手:

「我就不留你了,今后寻我,还是这个地方,哪天我要是不在这里了,你就可以换个人做生意了。」

田干真起身朝李二人拱手道:

「达奚娘子定然是长命百岁,郎君安康,在下告辞。」

等人走后,李瑁异的看向达奚盈盈,道:

「他说的那个老地方在哪?」

达奚盈盈道:「魏州,眼下叫武阳郡,就在荥阳以北,南下便可直入运河。」

说罢,达奚盈盈抬手指了指桌子上以算筹摆出的数字,道:

「准备钱吧。」

大唐没有算盘,算盘是在唐末才开始通行,眼下是算筹,就是以小木棍综合交错摆放来计算。

李瑁警了一眼那个数字,笑道:「三千贯钱,我还需要准备?」

达奚盈盈顿时异道:

「你为什麽会认为是钱呢?这是三十条金键,我一个做恶钱生意的,哪个敢收我的钱,不怕亏死吗?知道为什麽我一直在兑换金键了吧?」

李瑁笑了笑:「那也是小钱。」

安思顺给他的礼物当中,有两百条金键呢。

「从前在西北,你一直跟着我,大事小事怎麽处理,你都看在眼中,」

信安王府,李禕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的看着跪坐在自己面前的两个儿子,

朝长子李恒道:

「从那个时候,我便有意培养你独自处事的能力,也颇见成效,怎麽?在长安待久了,不会做事了?一把年纪的人,办事与稚童何异?漏泄漏泄,你身在中枢不懂这个道理?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没个分寸?」

李恒兄弟俩回京之后,连受赏都是战战,因为李瑁手里握着一个天大的把柄,已经不仅仅事关皇甫的任免问题了,还关系着李恒漏泄军务。

他是总管府行军长史,却将与李瑁的秘议透漏给皇甫惟明,这种事情就触犯了皇帝最为在意的中枢四大禁律,也是大罪。

说白了,这就是个特务嘛,谁能容得下特务呢。

李恒叹息一声:

「隋王锋芒毕露,已经直指太子,皇甫此举也是出于大局考虑,被逼无奈之下兵行险着,是儿子大意了,上了李瑁的当,谁能想到这小子是故意说给我听的。」

「你还是没听懂我的话,」李禕并没有生气,说话很柔和,语气当中并没有训斥的意思,但是落在两个儿子耳中,无疑很扎心。

因为他们的爹,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批评过他们了。

李禕教育儿子,是从小抓起,等儿子过了二十五岁,基本就放手了,因为他知道,二十五之前教不会,也就教不会了。

都说男人三十而立,在古代,要更早一些。

老三李岘侧头看向兄长,道:「阿爷的意思,是在说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是说你祖护皇甫的行为不应该。」

李恒皱眉道:

「那我当时还能怎麽做?眼睁睁看看李瑁将这个人带回京?那皇甫岂不是性命难保?我错在低估了李瑁,谁能想到十王宅里能养成这样的心机,一路上相谈甚欢,跟我挺交心啊,原来都是在哄骗我。」

老三李岘一愣,回忆起路上与李瑁的交往,你还别说,这个人确实给他一种非常和善好相处的感觉,如果不是他大哥,换成他,也会上了李瑁的当。

说到底,还是长安对于圣人的儿子们太陌生了,他们缺乏与皇子打交道的经验。

李禕淡淡道:「结果呢?人家还是将人给带回来了,粗浅的小伎俩,就将你这个久经世故的南宫郎给哄骗了,是你低估了他呢?还是高估了自己?」

李恒叹息一声:

「如今看来,是儿子高估自己了,他故意告诉三郎王孝德还在他手里,就是想借三郎之口,泄露给我,好让我告诉皇甫,让皇甫寝食难安,而我呢,明知如此,也必须告诉皇甫,否则皇甫稀里糊涂什麽都不知道,更容易坏事。」

李禕点了点头:「你明白的也不算晚,今后你不必再与隋王打交道了,你的话人家已经不会相信了。」

说罢,李禕看向老三李岘,道:

「我刚才询问了你们兄弟两个一路与李瑁打交道的所有细节,他对你应该还是有一份真心的,你明天去一趟隋王宅,怎麽说,我不教你,你觉得该怎麽说就怎麽说。」

李岘一愣,皱眉道:「阿爷的意思,是让我亲近隋王?这是否会让太子对我们起疑心?」

「我们这麽做,是在保皇甫,如果太子连这点都看不出来,他疑心与否,老夫也就不在乎了,」李禕淡淡道:

「储君之争当下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太子赢面最大,但事情就怕一个万一,

我大唐开国至今,继任之君,每每总是最出人意料的那一个,难保李瑁不会,他当下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让很多人都动摇了,你要维系好这层关系。」

老大李恒愣道:「阿爷看低太子?怎麽可能?您不是说圣人不会易储吗?」

「圣人之心,深入大海,我也无法揣测啊...:.:」李禕叹息一声,抬了抬手,示意儿子们退下。

历史上,李恒兄弟俩还真就是烧的两口灶。

论能力,老大李恒要比李岘强很多,但为什麽李岘做到宰相了呢?因为跟对人了。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是跟着李隆基去了四川的,而李岘跟着太子去了朔方。

而老大李恒即使在肃宗年间依然吃得开,就是沾了弟弟的光。

李禕今天,其实就是让兄弟俩分道扬,各选阵营,李恒是太子党,李岘是隋亡党,等到储君之争尘埃落定,成功的那个要捞一捞失败的那个。

李岘这次回京之后,升官了,从太子通事舍人,改为鸿胪丞,大哥李恒身为工部屯田司老大,正式进入中书门下,兼任工部朝集使。

「事情有那麽严重吗?李瑁这次回来,并没有在兴庆宫百官面前受赏,听说只是被圣人私下里赏赐了一颗金丹,」李离开父亲庭院之后,皱眉道:

「这明摆着是圣人在维护太子,李瑁那场病本就来的蹊跷,如今看来,恐怕是奉旨生病,李适之如今也上去了,李林甫再也不能像从前那般春风得意,阿爷怎麽反倒看好李瑁了?」

李岘闻言陷入沉思,拇须思村半响,道:

「阿爷也是出于稳妥考虑,我确实觉得,隋王似乎要比太子更沉稳,也比太子更会骗人,皇甫一直在拉拢李光弼,但是李光弼到头来,反倒是屡次接近隋王,人心所向啊,隋王这次去西北,看似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赏赐,其实收获极大,连圣人都不得不将他扣在武功驿,以免太子难堪。」

「唉......」李恒叹息一声:

「此子乃祸乱之根源啊,你与他交往要处处提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别像我一样上了他的当,你的事情太子若过问起来,我会帮你说话。」

李岘点头道:「兄长的苦衷,我也会让隋王知晓,你也是出于公心,但愿隋王不会记仇。」

兄弟俩对视一笑,各回各院。

他们兄弟七个,眼下都住在信安王府,还没有分家,因为人家这个家,不太好分。

要等李禕死了才行,因为涉及到一个爵位和门荫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郡王的继承人,应该是降一级,为国公,但也有破例直接嗣郡王的时候,就看皇帝给不给李禕这个面子。

论功劳,李禕是足够了。

那麽就会是老大李恒继承郡王,老二李峰承袭国公,老三李岘和剩下的那几个,就是多分点钱,自谋生路去吧。

家业家业,家族产业是不分的,都是老大的,但是会给兄弟们一些钱财,以便他们分家之后不至于迅速衰败落魄。

旁支就是这麽来的,容易落魄的原因就是没有固定产业,全靠自力更生和主支扶持,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就看能不能出个兴家之子了。

出一个,就能保三代富贵荣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